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牦牛绒打开创造力 非遗研培助力传承人与设计师“牵手生花”

发布时间:2023-12-28 13:50:00来源: 光明网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以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指导下,光明日报、光明网成功组织了六届“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推选出了尚长荣、冯骥才、张伯礼、金巴扎木苏等60位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及120位提名人物。他们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和活态展示。为了更好地展示中国非遗的精湛技艺及时代魅力,讲述传承人精业笃行、臻于至善的匠心故事,光明网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的指导下开展“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网络宣传活动,积极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一边是长江头,一边是长江尾,海拔相差四千多米的上海与果洛却因为非遗紧紧连在了一起。

  2023年夏天,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回访团队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回访调研上海大学驻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发展情况。这个2016年设立于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区的工作站已经成为当地非遗传承人与时尚设计师、高校师生合作交流的桥梁——德昂洒智书法、牦牛绒包、格桑花银饰锻造皮具、果洛之眼等一系列研发的创新产品陈列在工作站的展示间内,用传承与保护非遗的方式见证着两地结下的深厚友谊。

  作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章莉莉教授与果洛的感情也是从那一刻开始建立的。章莉莉团队曾前后四次考察果洛,发现素有“高原之舟”之称的青海牦牛与非遗的创造性联结。据当地人介绍,牦牛身上脱落的绒毛透气性强、保暖性好,很适合制作衣服、毛毯。然而,很多当地非遗传承人虽然掌握牦牛绒擀毡制作技艺,做出的作品却颜色单调,不易受年轻人喜爱。“所以我们把时尚的毛毡制作图案和载体教给传承人,又结合了彩色毛毡、澳大利亚羊毛毡制作技艺的一部分技法教给他们,同时邀请时尚设计师和文创公司为果洛牦牛绒设计系列文创产品。”章莉莉表示,手工艺保护的前提,就是要和当地的自然状态和手工艺生产状态相适应。因此,他们从设计师、大学师生研发等路径着手,多线发展把牦牛绒这个材料用好的同时,也让当地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除了牦牛绒,章莉莉团队还挖掘开发了多个非遗项目,例如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藏文书法(果洛德昂洒智)、藏族织毯技艺、藏族刺绣(贵南藏族刺绣)等。在此基础上,团队还邀请了时尚设计师、高校师生与传承人一起合作。据章莉莉介绍,工作站的模式是在“走出来”和“走进去”之间进行相互交流。果洛的传承人每年分批次来到上海大学进行研培学习,与设计师一同研发,回去之后通过线上沟通继续推进研发,直到完成。研发出来的作品每年通过上海20多个展览、展会进行滚动传播推广,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和果洛研修班之间的合作,章莉莉团队发现非遗传承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也加入到非遗“牵手生花”的队伍中。这些年轻人接受能力强,创作出来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又结合了脑洞大开的创意。“我觉得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打开创造力的培养。一方面是文化的多元碰撞和交融,另一方面是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和创造。而中国的美学教育也正在向下一步迈进。”章莉莉说。

  出品:光明网经济编辑部

  策划:赵刚

  统筹:陶媛

  记者:张诗奇

  制作:王懿(实习生)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