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江与城相融 人与江共生——江苏南京着力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

发布时间:2023-11-13 11:03: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李健

  江山开壮观,风日澹清秋。秋日的幕府山,树木葱茏,登高远眺,只见澄江似练,江船如梭,八卦洲和江北新区尽收眼底。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中唯一位于长江流域的城市,也是江苏省唯一跨江发展的城市。

  千百年来,这里的水脉与文脉交融,渗透进城市血脉。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是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历史自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南京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主动扛起为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多作贡献的重要使命,在全国大局中审视和把握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功能价值,努力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核心示范区和长江流域璀璨明珠。

  守好生态底色 与绿为伴扬清波

  金秋暖阳,江风阵阵。穿行在江北新区滨江大道上,一路林园相映、锦带相连,临江而建的扬子江生态公园更是芦苇摇曳,鹭鸟翩飞。健步、野营、打卡……这里俨然成为南京人“临江、观江、亲江”的新地标之一。

  很难想象,十年前这里还是另外一番景象。曾经,这里集聚了近50家修造船相关企业,切割轧钢噪声不绝于耳,混凝土搅拌站、养殖场、砂场散布其间,风一吹,沙尘漫天,雨一来,满地污渍。

  产业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2016年以来,南京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推动“生态进、生产退,治理进、污染退,高端进、低端退”,以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格局重塑,引领带动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城乡面貌变革。

  为了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南京市浦口区整治违法违规项目47项,其中拆除船厂、养殖场等38项,拆除建筑物约13万平方米,清除水泥地坪、砂石地坪等150万平方米,复绿面积约170万平方米,恢复生态岸线约11公里。如今,沿江两岸从过去的“烟囱耸入云”,悄然变身“江景一时新”。

  浦口区的生态蝶变是南京呵护长江生态的一个缩影。禁止在长江干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污染长江流域环境、破坏长江流域生态应当承担相应侵权责任……今年1月1日,《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实施,该条例明确,坚持长江岸线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推进沿江绿色产业带建设,统筹安排沿江产业和港口、过江通道、取排水口等布局,实现绿色发展。

  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是“长江入苏第一洲”。为进行生态修复,江宁区对新济洲岛上1123户居民进行“生态移民”。自此,这座洲岛开启休养生息模式,全面退出生产生活功能。近年来,当地率先探索“整体性、原生态、系统化”的湿地保护新路径,优化湿地系统的自然演替,退耕还湿、退渔还湿,为更多动植物提供有利生存环境。

  候鸟是检验生态的“晴雨表”,它们正用脚步为长江生态“点赞”。“在今年的一次鸟类调查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栖息在这里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花脸鸭已经增长至上万只!”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成员陈圣说。

  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离不开产业转型升级。过去五年,南京以年均1.7%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的经济增长,钢铁、石化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下降9.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提升17.7个、8.6个、2个百分点。

  生态筑基,带来一江清水、两岸碧绿。统筹“治污”“治岸”“治渔”,南京28条入江支流水质达标率连续三年保持100%,生态岸线占比由66.2%增至80.3%,观测到的江豚数量增加近1/4,林木覆盖率增至31.95%、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

  擦亮文化品牌 与古为新竞豪迈

  在秦淮画舫上领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秀丽,在街巷展馆里奔赴文博奇妙之约……不久前,为期一个月的南京长江文化旅游节从另一个视角展现了金陵风雅的时代新貌。

  黄金水道川流不息,千年文脉绵延不绝。奔涌不息的长江在南京段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如何让长江文化“活起来”,考验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担当。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久前,南京启动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长江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纲要,“点线面”有机结合,加快构建多层次国家文化公园功能体系。在当地长江文化公园建设版图中,既有幕燕滨江风光带、浦口火车站、龙江船厂等核心点位,也有沿江城市主轴、魅力江岸、八卦洲大桥等条块布局。

  由点及面、统筹联动,在长江文化发展战略上,南京全面拉开城市“文化骨架”,以大气魄、大手笔、大规划推动文化要素风貌串联、整体成势,也让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有了更多的着墨敷彩之处。

  为了让陈列在长江沿线的文化遗产“活”起来,南京用“微改造”方式推动历史街区活力再现。2021年,位于长江北岸的浦口火车站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启动建设。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周琦教授团队受邀参与项目,经过9个月的实地调研勘察,摸清了片区的“文化家底”。

  漫步于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启动区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印有风雨连廊造型的“浦口火车站街区”标识,18栋老建筑陆续完成改造。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朱自清笔下的热闹场景将被复刻再造,浦口火车站街区特色自有市集品牌——大马路市集正处于孵化阶段,拟借助非玩家角色互动及《背影》情景剧等表现手法,还原曾经发生在浦口火车站的历史事件与故事,带领游客重温“背影”的场景。

  数字赋能,让长江文化有了全新的呈现形式。2022年起,南京先行探索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打造数字时代绿色集约可持续的“云上文化长江”。探索数字长江文化传播和运营发展新模式,南京正着力“深描”新时代长江美丽图景。

  如今,世界文学之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书店之都”……一个个响亮的文化符号彰显着这座城市独特的印记。从“秦淮河时代”迈向“扬子江时代”的南京,也正以越来越鲜明的长江元素,向着“强富美高”的新目标阔步前行。

  坚持以文惠民 与时偕行开新局

  “蹲南京博物院中秋预约票”“音乐台人多到鸽子都没地方站啦”“南京真的是‘人、从、众’啊”……十一期间,南京文旅市场火爆出圈,1618万人次游客彰显了城市的独特魅力。

  文化在发展中才能更显活力。在南京,长江不仅是一条瑰丽的自然江河,还是一条厚重的文化江河,更是一条生机勃发的时代江河。

  近年来,南京坚持以文惠民,依托丰厚的长江文化资源,深度推进文旅融合,让长江千年文脉和现代城市文明有机融合、和谐共生,推出一批符合现实基础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文旅产品,积极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妈妈,快看,好多头江豚在江面上跳跃!”秋日周末,南京市小学生周思佳在妈妈的带领下,登上“长江传奇”号游轮,学习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看长江两岸新景新貌。

  “长江传奇”号游轮,是南京历史上首艘,也是长江下游首创的滨江游轮。2021年开通以来,南京以船为媒,首次将沿线燕子矶公园、八卦洲、南京长江大桥、浦口火车站等10余个景点串联起来,打造别样的旅游体验,成为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网红路线”。

  在长江文化公园战略布局中,南京十分注重滨江岸线的建设与发展,越来越多亲水平台、江岸景观成了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新选择。滨水栈道、集市广场、观演草坪……长江两岸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如今,开窗入画、推门步景,已成为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感受。

  南京开埠后开办的当时全国最大的食品加工厂和记洋行、中国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宁省铁路、第一座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公铁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3000米长的南京鼓楼区下关滨江岸线被誉为最具历史人文底蕴的“黄金岸线”。

  近年来,当地把这段宝贵的岸线打造成立体史书。刻满时代印记的绿皮火车被改造成包厢阅读空间;岸边的国学空间里,研学活动与读书会一场接着一场……一帧帧活化的历史场景,让当年老下关的生活一幕幕铺陈开。

  南京旅游的长江文化特色正日益凸显。“很多游客喜欢到江边看日落,坐轮渡到浦口打卡老火车站,看朱自清笔下《背影》发生的场景。”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夏军介绍。今年长江文化旅游节期间,南京各地举办了超过80项文旅深度融合的活动,上演话剧、音乐剧、喜剧、舞剧等140余场。

  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为进一步强化长江文化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南京市进一步放大长江文化的经济效益,谋划做强长江文化带的产业链条,向全世界展示长江文化的魅力。滔滔长江,在一座城市持久而深情地注视和呼唤中,愈发生机盎然。长江南京段,正日益成为长江流域的璀璨明珠。

  ■数说

  南京28条入江支流水质达标率连续三年保持100%,生态岸线占比由66.2%增至80.3%。

  今年长江文化旅游节期间,南京各地举办了超过80项文旅深度融合的活动,上演话剧、音乐剧、喜剧、舞剧等140余场。

  过去五年,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提升17.7%、8.6%、2%。

  数据来源:南京市相关单位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13日 05版)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