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第四年,我给全村老人发工资”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的一名95后小伙儿周建康今年夏天做了一件很酷的事:拿着现金,挨家挨户给村里的老人们发工资,他用镜头记录下了每一个乡亲的笑脸。
他把视频放到B站上,获得近百万网友围观点赞,弹幕中不时飘过“好棒啊”“大家都太开心了”“幸福莫过于此”“村里的人都好可爱”等评论。
今年是他回到家乡的第四年,他也成了乡亲们口中的“周老板”。不过,2019年年底,周建康回到村里时,心里盘算的还是做自己擅长的自媒体,记录农村生活。在此之前,他在成都也是从事自媒体相关内容策划和剪辑等工作。“我想过把账号粉丝带起来后就可以接广告、做直播之类的,但是没有想过做农产品、做电商。”
恰好刚回来的那一年,村子里的李子树开始第一年挂果,这一品种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五月脆”。他想着,“要不试一试在网上卖李子?”
说干就干,他甚至还提前花了300元在网上买了包装纸箱,结果李子还没开始卖,就亏了270元。他笑称:“纸箱被家里小狗咬烂了,卖给废品站,又赚回来30元。”
第二年,又到了李子成熟的季节,周建康决定“再试一次”。第一个难题还是包装,毫无经验的他,开始在网上购买其他李子商家的产品,学习他们的包装方式。
可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品种不一样,采摘时机不一样,所对应的包装和运输时间都将不同。周建康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们想让消费者吃到的李子更甜一些,所以采摘得比较晚,“但这样的李子在装箱运输时容易被挤压出果汁,汁水就会浸湿纸箱底部,送到消费者手中时就坏掉了”。
这一次,尽管全村的人都来参与采摘和打包,他还“细心”地在纸箱里放了树叶,防止李子在箱子中晃动,但收到的消费者反馈还是“坏掉了”。他也只能一边道歉,一边赔偿,“卖了十多万元的李子,不仅把利润退回去了,还自掏腰包赔了几千元”。
“学习考察别人家产品的包装、种植等方式是一回事,但学到后如何因地制宜,又是另一回事了。”在周建康看来,从零开始做电商,尤其是最难做的农产品品类,“该交的学费还是要交的”。
就这样,一路磕磕绊绊,到了村里的李子成熟的第三年。
由于村子种植的“五月脆”并非本地特产,加上产量不够大,很多收购商都不会选择到村子进行采购。“前两年,一半李子掉到了地上成了肥料,十分可惜。”
“第三年了,我对自己说,这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没有独特的地方特色,那就保证农产品的品质,没想到,这回真的成功了。
他们严格筛选李子的果实大小和甜度,果实要大,甜度要高,长期在田地里学习研究,周建康对于农业知识了解得也越来越多了。
但随之而来的,是自己的理念与村中老人们的分歧。
周建康坦言,他们在打包装箱时,会将不符合要求的小果筛选出处理掉,“但老人们打包时会觉得小果子也没有坏掉,可以一起卖,就会把小果放进去”。
怎么办?周建康和家人只能不断与老人们解释,“要保证品质才能卖出好价钱,品质不好的话,就会面临消费者索要赔偿的情况,赔偿是需要大家一起承担的”。慢慢地,村里老人们也懂得了品质的重要性。
这一年成熟季,他们给李子买了“软卧”,用泡沫包装把李子挨个隔开,还买了“机票”——快递发的都是空运。他笑称,“这回运输、包装都没太大问题了,最多的那天发了3000多箱,喊了两个村的人来打包,那次以后,村里的人都开始叫我周老板了”。
以前,村子里最热闹的时候要数过年了。这两年,全村人聚在一起采摘、发货,成了比过年还热闹的时刻,甚至在第一车李子发走时和最后一辆车发出时,人们还放起了鞭炮,祈福顺顺利利。
让他高兴的是,品质把控好、包装运输问题解决后,李子的销量也在直线上升。到了今年,他们又开始卖本地种植的小番茄,这一成熟季一共卖出了近150万元的销量,从采摘到打包,每天有近200人参与。周建康感慨说:“这已经完全超过今年设想了。”
即便如此,周建康还是认为,在做农产品电商的过程中,会不断有问题出现,需要不断去解决问题。“比如天气、气温的影响,遇到不同天气是否有解决方案;比如产量不高,工人采摘、打包速度跟不上;又比如我们发货量不足以让快递费降到更低,空运的成本也会更高一些,这些都是需要接下来去考虑的。”
周建康在网上不断更新着视频,还收获了一群为他出谋划策的“云股东”。“网友们也会给我出主意,比如小番茄、李子等农产品的包装,还有一些专业人士提出的建议对我来说非常有用,很多东西我就是在评论区里学的,然后再考虑是否适用。”
他也希望把经验告诉想要返乡做电商的年轻人,“困难要比想象中多,一定要先把家乡的实际情况了解透彻,最重要的是个人的专业能力,如果能够通过现有的技能回到家乡发光发热,是很好的选择,但不要盲目追求做电商”。
周建康考虑,明年是否能够全年都上线应季产品,为乡亲们提供一些就业岗位,增加一些收入。“回想过去一步步走过来,我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不敢称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我也只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大家增加收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