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就业 引航择业——共青团“千校万岗”2024届首场线下招聘会活动侧记
10月16日下午,走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志宏堂,王悦表示刚结束的活动让自己对就业选择有了新启发。她在朋友圈里写道:“启动仪式上听到的一段故事让我想起了10岁时的小小梦想。”
王悦是上海政法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大三学生,当天她参加了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千校万岗”2024届首场线下招聘会暨“大学生就业引航活动季”启动活动。活动中,5名就业典型人物分享了他们就业选择、个人成长的故事。
“现在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开始,不少同学都在忙着寻找合适的岗位。”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希望本次活动不仅能给同学们带来更多应聘机会,还能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就业形势,积极、理性、正确地面对接下来的就业选择。”
一堂精彩的就业辅导课
当天,令王悦印象深刻的分享嘉宾是来自重庆师范大学的段振东。他曾经在2019年、2022年两次参与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活动。支教期间,他积极适应支教的艰苦环境,为偏远地区的孩子带去科学文化知识。“虽然我还是一名在校研究生,但在支教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段振东说。
本次活动邀请的就业典型人物,除了社会服务领域的段振东外,还有来自科技创新领域的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王世全,乡村振兴领域的福建省引凤扶贫服务中心理事长裴锦泽,绿色发展领域的北京爱分类环境有限公司总裁徐源鸿,卫国戍边领域的吉林省和龙光东村归心民宿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丽娜。
“之所以选择这些嘉宾进行分享,就是希望为即将毕业的同学们拓宽就业选择渠道,引导大家投身到国家和社会更需要的行业领域中去。”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相关负责人解释说。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裴锦泽对乡村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为破解乡村人才难题,他在校期间就发起“引凤计划”,组织上万名大学生到农村开展社会实践。为坚持自己的理想,他最终选择扎根乡村,建立起乡村人才服务体系,并在村里修古厝、种芋头、开直播、搞设计,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新引擎。
结合自身工作和创业的经历,北京爱分类环境有限公司总裁徐源鸿建议同学们,就业时不一定要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可以先就业再择业或者考研。“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自己也不清楚到底为了什么考研,还不如先工作一段时间,反而可能会想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他说。
来自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杨丽娜则通过其带动边境地区发展、百姓致富的故事告诉同学们,要相信自己,同时选择一份能为之奋斗的事业,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人生价值。
为新就业季开好局
10月16日下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体育馆门口早早就排起了长队,他们都是来自周边高校的学生,等待着进入招聘会现场。
中智股份党委书记、董事、副总经理李双告诉记者,本次招聘会共有318家企业提供了超过5000个岗位,岗位主要分布在制造业、互联网、建筑工程、能源化工等多个行业领域。据了解,本次招聘会共吸引上海市50余所高校的7000余名大学生参加。
除了丰富多样的招聘岗位,招聘会还积极为学生赋能。“在现场我们设置了职场互动、直播宣讲、校园双选会等丰富的活动环节,让学生能够在体验与互动中完成求职。”李双介绍说。
记者发现,在体育馆二楼互动体验区,主办方安排相关企业为在场大学生提供摄影、服装搭配、化妆等体验服务。此外,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求职问题,主办方还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现场为学生提供求职指导与职业咨询服务,对简历撰写、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择业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在进入职场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多方联动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本次活动上,上海共青团“千校万岗·就业有位来”毕业生网络招聘服务平台也同步上线启动。
团上海市委一直以来致力于打造服务大学生就业“一会一网”平台,常年动态举办上海共青团“千校万岗·就业有位来”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建设“一校一分站”,精准匹配全市各高校的学科专业和毕业生求职需求,全年累计访问量超60万人次、累计点击量超1000万次,超过14万名毕业生在线投递简历。
据介绍,“大学生就业引航活动季”期间,全团将开展不少于100场主题团日活动,举办不少于100场宣讲活动,展播不少于100个文化产品,寻访不少于1000名大学生就业引航员。
其中,“就业传帮带·师兄师姐面对面”主题团日活动,将以高校团支部为单位,邀请优秀师兄师姐返校,围绕就业主题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帮助新生年级学生树立就业意识、做好学习规划,帮助低中年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积极实习实践,帮助毕业年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正确认知自我、理性就业择业。
同时,全团将结合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开展“就业大讲堂·青年榜样进校园”主题宣讲活动,邀请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领域努力奋斗的优秀青年代表走进高校、面向学生,讲述个人就业选择和奋斗故事,引导学生积极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挺膺担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