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中国科学家用新技术提高盐碱地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3-10-16 11:16:00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哈尔滨10月15日电(记者张玥)眼下,正值中国产粮大省黑龙江的丰收时间。不仅沃野黑土丰收在望,而且农业科学家正用一种新技术提高着盐碱地的生产力,也找到了盐碱地里的“丰收密码”。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由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专家组成的测产组走进长山乡长红村的嗜/耐盐微生物菌剂水稻试验田,相邻的两块地水稻长势差异明显——一块水稻稀疏,土地泛白。另一块水稻植株密实,棵棵“压弯了腰”。

  “这片地含盐量高,有的地块返盐严重,地上白花花一片,水稻亩产没上过一千斤。”54岁的乌长占祖辈都守着这片盐碱地,种了30多年大田的老把式,期待着新技术为这片盐碱地带来新生。

  “经专家组反复测算比对,未施用菌剂的水稻亩产485.96公斤,施用菌剂的水稻亩产510.03公斤,增产幅度4.95%。”测产专家组组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教授郑桂萍表示,2022年黑龙江水稻平均亩产为503公斤,专家组一致认为,在轻度盐碱地于返青后施用一次嗜/耐盐微生物菌剂的情况下,水稻长势良好且增产效果明显,值得大面积示范推广。

  郑桂萍告诉记者,测产结果表明,不仅水稻增产明显,玉米、大豆的增产幅度分别达到6.60%和7.92%,经济效益显著。

  郑桂萍提到的嗜/耐盐微生物菌剂,就是盐碱地里的“丰收密码”。

  东北黑土地因稀有而珍贵,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虽然东北粮食产量节节高,但是由于长期过度开垦利用、气候变化、水土流失加剧等多种因素影响,黑土地正在变薄、变硬、变瘦。

  据统计,黑龙江省现有盐碱地总面积超过1000万亩。这种“特殊耕地”的治理和利用,一直是各地攻坚的课题。为充分挖掘盐碱地粮食生产潜力,甘南县依托与东北农业大学共建的基础,积极探索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2023年,东北农业大学姜巨全教授盐碱地微生物团队联合山东农业大学丁延芹/杜秉海教授土壤微生物团队研制的盐碱地专用绿色生物菌剂——嗜/耐盐微生物菌剂,通过喷施作业方式对45亩盐碱地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进行试验。

  这一技术此前已在山东盐碱地种植冬小麦、玉米、大豆,新疆盐碱地种棉花,江苏盐碱地种辣椒上已有很好的应用,明显提升了盐碱地生产力。

  “就好比用生物菌剂给作物的根系做了一层保护膜,让作物能够适应任何盐碱程度的土地生长。”项目负责人、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姜巨全说,盐碱地的综合利用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唤醒盐碱地这一“沉睡”资源,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是科研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目标。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