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洪灾受损严重村镇正重启日常
7月底的暴雨摧毁了北京房山的不少民房,部分百姓一度住进了周边的安置点。目前,随着清理、重建工作的推进,很多百姓都踏上了返家的路程。
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从十万火急为百姓找到落脚的安置点,到协助百姓理赔,再到修缮房屋、解决断水断电等问题,房山区有一支流动信访专班,第一时间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就地解决,不让诉求、矛盾累积。
房山区的这支流动信访专班由房山区委统筹、区信访联席会议协调推动,由12个部门组成。
窦店镇是洪灾中受损最严重的村镇之一。在流动信访专班的统筹下,8月12日,阎村公寓作为临时安置点,向受灾群众敞开了大门,只要是觉得自家房屋有问题的,都可以住进来。来自窦店镇、青龙湖镇以及此前转移至丰台南苑的部分房山受灾群众,分批次搬入这个拥有24排、695套房子的安置点。
安置点是临时的,但生活不是。居住在这里的村民,有学生、上班族,也有老人、小孩儿,如何满足他们多样化甚至个性化的需求,是党员干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于受灾情况严重,窦店镇是入住阎村公寓人数最多的街镇。12位来自窦店镇政府及各村的干部,同258位受灾村民一起住在这里。
“我们每人的责任到户,通过挨家挨户的走访,了解乡亲们的身心情况和相应诉求。”窦店镇政府的工作人员耿子昂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们在此成立了一个临时党支部,当村民有了什么问题,第一个想求助的就是他们。
阎村公寓里,流动信访专班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问题解决机制。“各个职能部门与各镇村干部每晚碰头,反映上来的问题能解决的立刻解决,其他问题在会后协调其他各相关单位。”负责着阎村公寓的统筹管理的房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干部董金强表示,事实上,大部分问题都能在公寓里直接得到解决。
“一老一小”,是需要被特别惦记和关心的对象。为村民解决生活需求和生活问题,为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安装护栏扶手、帮助他们组装家具、维修电器……“只要是村民合理的生活需求,我们都尽量满足和配合。”物业客服部主管任国策说。
团房山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团委为孩子们设立了周末不间断的“红领巾成长营”,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管理处宣讲团在此科普的“人类进化的足迹”,成了人气最高的课程之一,“对于家长们来说,孩子们安置好了,他们就能放心投入灾后重建了。”
8月下旬,村民最关注的补助问题有了进展,被洪水淤滞的生活开始加速流转。当时,耿子昂与同事在阎村公寓,挨家挨户地去宣读政策,政策针对每家每户综合救助、修缮补助和重建补助有不同程度的补贴,“大部分村民都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一直驻守在村的苏村党支部书记董文革,不分昼夜地回答村民的问询,那时,他的电话几乎“24小时都会响”。流动信访专班派遣入户小组,为每一户村民发放了“好邻居·连心便民卡”,逐一解释劝导。
“每家每户情况都不一样,我们要做的就是公平公正地按照补助标准发放。”在耐心解释下,村民签下了相关协议,最近,董文革“能睡个安稳觉了”。
对于房山全区来说,流动信访专班对问题较为集中的供水供电、排水清淤、转移安置等诉求,加紧督办,密切与属地、开发商和物业公司对接,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倒排工期,加紧抢修。
此外,在房山区的多个“好邻居·我来办”流动服务站,政法委、信访办、公安局、法院和属地政府等作为成员单位,提供信访接待、矛盾调解、法律咨询、心理咨询、保险理赔等服务。
“我来办”是一句永不过期的承诺。董金强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他们始终会依托流动信访专班机制,透过各级领导干部主动走访以及群众在“马上办”信访平台上反映的情况,了解大家的诉求。
据介绍,2021年以来,房山区依托区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推动信访关口前移,确保矛盾“发现在早、化解在小”;全区669个村(社区)建立“我来办工作室”,有效化解一批信访问题。今年又打造了三级“我来办”,织密源头治理网,不断丰富“我来办”的制度和内涵,构建起“1+6+669”的信访便民服务平台,更好发挥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功能。
阎村公寓是房山全区最后一个仍在运行的安置点,截至9月18日,相关职能部门、村镇的干部仍在此驻守,为每位归家的村民做好收尾工作。
本报北京9月18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刘胤衡 记者 刘世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