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探索“以工代赈”项目 助力河北洪涝灾区重建家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 (刘长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亦君)8月下旬,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以工代赈”项目在河北省保定市启动,首批试点目前帮助了遭受洪灾的涿州市与顺平县共4个行政村。
“以工代赈”项目鼓励和支持村民参与本村清理、恢复,提供劳动收入来减轻他们的压力;支持乡村配置设备设施,助力恢复重建与开展生产,并在更长时间内增加村集体收入,用于开展村内公益事务,使乡村长期受益。
“家里种了五六亩的桃树,还有一亩多玉米,这次发大水都被淹了。”62岁的刘大妈是保定市顺平县西南蒲村村民,她说,自己家因为这次洪涝损失很大,“大概有七八千块钱。”
顺平县位于保定市西部,属于低山丘陵区。西南蒲村主要经济来源为水果种植,洪涝灾害造成全村80户人家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00多亩。此外,由国家审计署等单位支持建设的7座高标准设施大棚也全部被淹,急需清理修缮。
在与审计署驻村干部沟通并详细调研了解当地受灾情况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西南蒲村开启了“以工代赈”试点项目,支持村民通过劳动进行大棚的清理、恢复,按天给予劳动补贴。
听说“以工代赈”项目后,刘大妈主动报名参加,既为家里增加收入,也让村子尽快好起来。“现在每天有100多块钱,干八九个小时,主要是在大棚里清理淤泥、打扫卫生。”
审计署驻西南蒲村第一书记刘伟介绍,截至9月1日,已有16名村民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大多是60多岁且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年人。
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涿州市刁窝镇西茨村、佟村与大柳村。在“以工代赈”项目支持下,部分村民积极参与清淤、垃圾处理、公共设施建设等劳动。他们之中既有刚成年的学生,也有花甲老人,用自己的双手让家园一点点好起来。
此次在京津冀暴雨洪涝灾害受灾地区开展“以工代赈”项目,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助力灾后重建的一次积极尝试。除了传承提供短期工作机会和收入的做法,此次项目还创新性地通过帮助村集体购置设施设备,帮助村子尽快恢复生产,并增加村集体的长期收益。
9月1日,涿州市刁窝镇佟村的玉米地里,一台多功能农耕机响声隆隆,正在为村民张大爷家免费耕地。
这台多功能农耕机由“以工代赈”项目支持购置。张大爷说,他家有3亩多地,今年玉米绝收,损失很大。如今快到了种麦子的季节,洪水退去的庄稼地急需翻耕。
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涛介绍说,这批多功能农耕机转向灵活、操作方便,可用于旋耕、播种、除草等。10月份即将进入冬小麦播种季节,这些机器将很快派上用场。
李涛介绍,村里计划未来将这些多功能农耕机出租给个人,每年大概有三四个月的农忙季节可收取租金,获得的收益用来支持村里的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
西茨村有着同样的构想。村支书李大鹏介绍说,“以工代赈”项目为村里购置了6台多功能农耕设备和3台清运三轮车。设备使用后将归村集体所有,可对外租用,收入用于村里困境人群帮扶以及其他公益事业。
在西南蒲村,“以工代赈”项目支持更换了大棚棚膜、水帘等,同时着眼于未来防洪需要,购买了高压水泵等设备。未来大棚的收益将部分用于村里的养老互助院及帮扶孤儿等困难群体。
“启动‘以工代赈’,一是希望让有劳动力的家庭主动参与家园重建,并通过劳动所得减轻受灾压力;二是希望通过帮扶村庄恢复集体经济,让村庄有更长期、可持续的收益。”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赈灾发展部副部长廖玲表示,“期待通过本次尝试,能够进一步丰富红十字‘以工代赈’的项目经验,把项目复制到更多地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