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七夕】麻布上绣出的浪漫
【我的中国节·七夕“绣”巧时】
导语:“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今年8月22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穿针乞巧是七夕的重要习俗。古时,女子们在月光下穿针引线,乞求巧艺。如今,有这样一群“织女”将传统手艺传承创新,各展所长,各显其巧。
讲述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 张小红
我的家乡江西新余,是中国夏布之乡,人们很早就尝试在苎麻制的夏布上绣花了,这种技艺叫作夏布绣,俗称“麻布刺绣”。新余也是“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发源地,生长在这片拥有浪漫的传说、优质的苎麻夏布、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土地,“刺绣”这个手艺活仿佛有着天然的魅力。
小时候,我在姑婆的耳濡目染下,爱上了手工。看着十指间灵活多变的针法将夏布粗犷古朴的自然肌理与水墨丹青的绘画神韵融合,十分令人着魔。但俗话说的“麻布绣花,底子太差”也不无道理,苎麻粗粝硬朗,织成的布纹理又深,绣起花样来不够美,更要命的是费手:记得第一次绣完一幅作品,我双手的中指全是针眼,鲜血直流!
我这才深刻体会到,夏布绣色泽古朴、典雅深沉的美感背后,是一件功夫活。那些年,我走遍乡野寻找最好的野生苎麻,与农民一道改良织布工艺,在针法上钻研创新,在刺绣题材上求教专家……最终,我们将夏布绣的古朴典雅、返璞归真得到充分发挥,创出了与其他绣种完全不同的风格。
眼前这些一针一线穿出来的《牛郎织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并蒂莲》、《荷花鸳鸯图》等作品,运用平针、斜针、旋针等针法,并用丝线的粗细和不同色阶的线色把水墨画、国画的韵味展现出来,远看,宛如宣纸上的中国山水画,近看,又呈现出麻布的自然肌理,浪漫精美的画面表达了对美好和爱情最淳朴真挚的祝福。
六十多年的手艺路,坚定了我要将这门古老又现代的技艺推广开来的决心,这些年我申请下了一百多个专利,创建了夏布绣艺术研究所和夏布绣博物馆,用巧思和巧手不断探索夏布绣的新工艺,“跨界”创作出了首饰、箱包等1000多个夏布绣“潮”品,把夏布绣绣向全国。
总策划:张宁
监制:廖慧 李方舟
策划:张倩
协调: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梦 胡晓军 光明日报通讯员 简俊明
采访整理:王蕾
视觉设计:王灿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