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列车、绿色电缆、北斗灯杆……速览国家队新科技!
小新说
企业是创新主体,中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国有企业,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
“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发挥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领作用。小新为您持续报道中央企业的科技自立自强新作为,今天一起来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国家管网、南方电网、东方电气、中国中车、中国铁建带来的“中国造”新成果。
01
亚洲最大推力700吨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台考台试车圆满成功
4月24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院
“中国宇航新动力铜川试验中心”所属
亚洲最大推力700吨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台
实施考台试车,
获得圆满成功,
可以正式投入工程应用。
标志着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试验能力大幅提升,
在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发展史上
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试验台投入使用后,
将有力保障我国重型运载火箭、
载人登月、深空探测、
天地返往、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等
重大工程顺利实施,
为加快航天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该试验台在建设过程中,
依山而建,形成一座适应后续多型号、
快速敏捷迭代的多功能且柔性的
倾斜双工位试验台。
工程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
牵引了大口径流体装备技术的发展,
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试验台具备模块化、柔性化
和数字化试验能力,
将同时满足多种型号发动机的试验任务。
02
国内首次二氧化碳管道全尺寸爆破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5月15日,
国家管网集团组织开展的
国内首次二氧化碳管道全尺寸爆破试验,
在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东花园基地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试验为我国掌握
百万吨级二氧化碳输送管材研制、
管道设计和建设技术
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标志着我国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技术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本次爆破试验选用
X65钢级、323.9毫米管径管道,
试验压力12兆帕,
精准模拟了超临界
二氧化碳管道运行工况。
试验得出的管道止裂韧性等
一系列重要参数,
将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模拟模型验证,
提升管道止裂韧性的计算精度,
为全球二氧化碳管道安全建设和运行
提供重要技术保障。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
是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
重要战略储备技术。
超临界二氧化碳因其同时具备
气体低粘度和液体高密度的特性,
相比其他相态输送效率更高。
通过管道将捕集到的二氧化碳
以超临界状态输运至用户进行利用与封存,
已经成为国际上大规模、
长距离运输碳资源最主流、
最经济有效的方式。
03
国内首条绿色高压电缆成功挂网
5月11日,
国内首条绿色高压电缆
“110千伏聚丙烯绝缘电缆”
在广州荔湾区成功挂网,
并安全运行超过168小时,
标志着我国绿色电缆
正式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
在这一项目中,
由南方电网自主研发的
新一代非交联型绿色聚丙烯绝缘材料
首次在我国高压电缆领域亮相。
与常规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相比,
新型电缆从原材料加工到电缆制造环节
约减排二氧化碳6.2吨,
电缆绝缘工序生产周期缩短80%,
生产能耗降低超过40%。
据南方电网科研院专家侯帅介绍,
项目团队在实验室反复摸索材料配方
和批量化生产工艺,
设计建成超净化聚丙烯绝缘料
与电缆专用生产线,
先后试制多批次材料和电缆样品,
并完成了产品型式试验
及运行可靠性评价试验。
这一项目的成功,
有望让我国高压电缆材料
改善对国外进口的长期依赖。
04
国内首台150兆瓦级大型冲击式水轮机转轮成功下线
5月16日,
国内首台150兆瓦级
大型冲击式水轮机转轮
在四川德阳成功下线,
该冲击式转轮由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自主研制,
标志着我国冲击式水轮机核心部件
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
本次下线的转轮重约20吨,
最大直径约4米,
将用于四川省雅安市田湾河金窝水电站,
预计6月初投入运行。
据了解,
冲击式水轮机是借助特殊导水机构,
将来自压力管道的水冲向转轮,
使其旋转并带动发电机转子发电,
多用于高水头、小流量的水电站。
在该设备的制造过程中,
为达到设计要求,
工程师们创新应用了机器人电弧增材制造,
也就是3D打印技术,
3台机器人历时40余天协同作业,
完成2.7吨的金属增材。
同时,
制造过程中还充分融入数字化技术,
实现了远程操控与多机器人无人值守作业。
05
新型城际市域智能列车在青岛正式发布
4月27日,
由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企业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自主研制的
新型城际市域智能列车(CINOVA2.0)
在青岛正式发布。
该智能列车是我国首款城际市域列车
CINOVA1.0的智能升级版,
被称为“都市圈里的智行使者”。
采用5G、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
等新兴智能科技打造,
具有外形更亮丽、大脑更聪明、
运行更节能、乘坐更舒适、
运用更经济等技术优势。
该车搭载30多项智能化配置,
实现行车、服务、运维等
全运用场景智能化。
它能够采集分析线路和牵引能耗数据,
具备向司机自动推送
最优牵引策略和驾驶建议的功能,
实现运行途中最优的牵引力分配,
降低牵引能耗。
开发智能整备、故障智能提示、
智能人机交互、手持移动终端
等智能行车功能,
司乘人员日常操作更便捷。
通过采取降阻、减重、增载、优效等技术措施,
列车人均百公里能耗不超过0.75度电,
比原先降低了15%以上,
相当于每跑一公里可节省约1.2度电。
06
国内首条商用运营城市空轨在武汉建成试跑
列车悬挂在轨道下方飞驰,
这样的科幻场景,
近日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现实。
5月11日,
由中国铁建铁四院总体设计、
中铁十一局参与建设的
光谷空轨在武汉试跑。
空轨即悬挂式单轨列车,
是一种新型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制式。
与传统交通方式不同,
空轨列车车体悬挂于轨道梁下方凌空“飞行”,
被称为“空中列车”,
具有不占用地面路权、
环境适应性强、景观效果好等优点,
兼具通勤和观光功能。
光谷空轨列车初期采用2节编组,
最多可容纳220余人,
最高运行时速可达60公里。
车辆启动、停车、出库、入库、
开关门及正线运行等
均实现了全过程自动控制,
无需人工操作,
司乘人员只需随车应对突发情况。
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
光谷空轨一期工程
于2020年7月28日开始桩基施工,
2022年12月底全线基本建成。
目前已建成的一期工程全长约10.5km,
拥有6座车站。
07
“北斗+”跨界融合应用 公路巡检进入智能“航空”新时代
在衢州市沿江公路(柯城段)严村樟树湾,
一座造型特殊的路灯
吸引着过往行人和游客的眼球。
这就是由中国铁建旗下铁五院
自主研发、设计、制造,
集“艺术、智能、实用”于一体的
北斗智慧综合灯杆。
它实现了“北斗+”跨界融合应用,
让公路巡检进入智能“航空”新时代。
每天它滚动播放着
实时新闻、景点介绍等新闻资讯,
以及道路流量信息、安全标语等。
每到早晚高峰来临时,
灯杆顶部的小铁箱自动打开,
其内部的无人机上岗巡检,
在1小时内覆盖沿途7公里半径。
倘若遇到严重拥堵,
无人机会抵近悬停观察,
同步接通后方北斗大数据平台,
利用机上搭载的喊话器,
配合交管人员疏导交通。
铁五院集成5G、北斗导航、
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
搭配边缘智能计算能力,
打造“空天地一体化”全域交通信息感知体系。
智慧灯杆通过核心技术加持,
实现对道路车辆、行人、环境、
资源状态、设施设备等进行实时感知,
打破传统道路巡检人员定期值守的局限,
实现全自动道路巡检、
路网运行智能感知监测。
为日常管理、拥堵治理
应急指挥、路网养护等业务
提供“从远及近、从天到地”立体支撑。
未来,
会有更多国家队“黑科技”
悄悄出现在你我身边,
为生活带来更多崭新图景!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