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2023代表委员面对面|全国政协委员陆铭:提高对人才持续吸引力,“产业留人”需转向“生活留人”

发布时间:2023-03-06 15:58:00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 薛艳丽)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做客中国青年网联合今日头条举办的线上“2023代表委员面对面”微访谈活动,和大家分享今年两会带来的提案。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中国青年网:今年两会,您最关注什么议题,您带来了哪些提案,提案的初衷是什么?

  陆铭:今年的两会,我带来了两个提案,一个是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尤其是宅基地相关制度改革。

  随着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导致了人口空间布局的巨大变化,有些地方成为人口流出地,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就带来土地尤其是宅基地及上面附属建筑物的闲置。所以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加快相应的制度改革,以能够让宅基地及其上面所附属的建筑物能够有效地转化成资产,并且赋予农村居民更有效、更大范围的相关转让权益,让农村土地资源能够有效盘活,并切实给相关的农村居民带来有效的财产性收入。

  我的另外一个提案涉及城市里的平台经济,尤其是生活服务业的平台经济,他们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稳定就业也有重要作用。所以对相关的平台经济要形成更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对平台经济的相关从业人员,要创造更好就业的条件和就业环境。举例来讲,外卖骑手频繁奔波在城市里,如果城市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些公共休憩场所,那么对于提升其生活和工作品质就会有积极作用。

  中国青年网:您认为一位学者应如何发挥自己热量,更好服务公共决策?

  陆铭:作为一名长期研究经济学,尤其是长期关注中国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学者,我认为应该以学者的身份,更多对一些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进行研究,并且基于研究提出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言,尤其是对那些在社会公众中存在着很多认识误区的问题或可能成为决策盲点的一些问题,尤其是需要我们借助于学术研究去发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规律,并且给出理论的论证,基于数据给出一些数量的预期。这样就可以提供一些理论和数据的支撑,更好地服务公共决策。

  我的研究既涉及到城市发展,也涉及到人口流出地区的农村发展,所以更要求我在全国范围内尽可能地做好调查研究,真正去发现一些跟民生、城乡发展相关的难点和疑点问题。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对于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以及促进城乡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青年网: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呈现哪些新特点,“向心城市”背景下城市治理的关键问题在哪?

  陆铭:目前,城乡间和地区间的移民中有稳定就业和常住在城市的人越来越多,举家迁移的比例越来越高,长期想留在城市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市民化的意愿逐渐增强。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

  中国地区间人口流动具有长期性和分化性的双重表现,分化性即人口向一些地区进行集中,同时又持续流出另外一些地区。我们要对这两种表现都保持清醒的认识,对于这种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有科学的把握。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就要对人口流入区和人口流出区分别制定相应的政策,达到精准施策,这就是我主要的想法。这也是“向心城市”下政策的关键问题。

  另外,我在写《向心城市》这本书时还提到另外一个现象,就是随着服务业在经济和就业当中所占比重持续提高,人口密度、人口规模和人流对于服务业发展的意义越来越大。所以相应来讲,传统城市建设所出现的一些现象,例如片面追求低密度、宽马路,疏散人口,新城建设距离老城很远等,其实都不能有效地适应服务业越来越重要的发展趋势。所以,一些人口持续增长的大城市的市中心,需要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市中心的资源和区位对于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意义,这些问题值得重视和探讨。

  中国青年网:如何看待三四线以下城市人口流出的问题?面对引进“人才”水土不服的问题,中小城市如何提高对人才的持续吸引力?

  陆铭:一些三四线城市人口的流出,要分两面看,关键是一个地方对于人口的吸引力,而这实际上取决于当地的产业。

  如果一个产业在当地有比较优势,有竞争力,可以持续地发展,并且创造就业,那么相应的就业人口和他们的家庭就能留得住。反之,如果这些产业没有竞争力,也不能持续地发展,而同时其他地方发展的产业更加能够创造就业和收入,那么就有人口从这些中小城市流出。这实际上是一个人口和相应的劳动力资源,在全国畅通大循环高效利用的表现。此外,对于一些城市,如果他们从事的产业是一些资源总量受局限的产业,例如资源型产业、农业,还有旅游等,其人口流出甚至有利于提高当地人均的资源占有量和人均收入,所以也不能完全说人口流出就一定是个坏事。

  当然,一个地方如果要吸引人才,要遵循一些原则:首先,要考虑当地的一些产业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第二,要形成比较好的营商环境;第三,要有比较好的生活质量,包括公共服务、消费品质、生活多样性等等。

  我在《向心城市》一书里曾经讲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城市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所以,传统的产业留人,要逐渐地转向生活留人。一个城市如果生活品质很好、空气质量很好,就可能会对人口形成吸引力,如果再加上创业和企业经营的环境好,那就有可能对这个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并且留下相应的人才。

  对于一些地理位置还不错,比较接近大江大河,又比较接近大城市、在都市圈范围之内的中小城市,就要积极融入都市圈的建设,通过以大城市为核心的产业链辐射带动,为当地谋取新的发展空间,这个也非常重要。但是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地方,可能未来的主要产业就来自于农业,包括相应的生态保护,还有旅游、自然资源等。相应的,这些行业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就是由这些产业的经济规模所决定。有些地方如果出现人口流出,比如行政机构的撤并,上一级政府包括省政府和中央政府,还需要为这些人口流出地剩下的人口提供转移支付,维持他们的可持续生产经营、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供应等。

  中国青年网:横向来看,日本、美国、法国均有人口集中的超大型城市,我们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治理应该汲取他们哪些经验?

  陆铭:在国际上也有一些人口集中,并且人口持续增长的一些大城市及其周边的都市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学习和借鉴。

  第一,在人口增长的态势中,以核心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与周边中小城市连片发展的一个区域,来增加核心大城市对于经济和人口的承载力,并且通过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形成中心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紧密连接的通勤圈,来使得通勤人口能够高效通勤。在住房供应方面也持续增加住房供应来顺应人口的增长,缓解住房价格上涨的趋势。这里面涉及到土地的灵活转换,因为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和城市功能的转变,核心的大城市及周围地区尤其是中心城区需要有越来越多的居住用地空间,就能够比较便捷、有效地把一些闲置的商业地产转化为居住空间,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在规划上避免一些土地的低效利用,尤其是在轨道交通沿线和交通站点的TOD模式,就是基于轨道交通站点的城市建设需要高强度开发,同时解决城市经济活力和高效通勤的问题。

  再有就是公共服务。随着人口增长,地方政府应该提供相对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例如学校、医院等等,包括那些在大城市工作但收入并不是很高的人群,尤其是服务业从业人员,地方政府就需要考虑如何从公共服务的供应入手,做到所有常住人口的全覆盖,尤其能够将公共服务倾向于提供给或者是更加优惠地提供给在当地稳定就业和居住的低收入群体,使社会更加和谐。

  最后,由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环境压力。一些国外大城市在顺应大城市的绿化模式上,采取了一些例如小公园、口袋公园的建设模式,加强屋顶、建筑物立面的绿化,更多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建筑的碳排放等。实际上,中国一些大城市也正在学习这样的经验。

  中国青年网:从2010年《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到2016年的《大国大城》再到2022年的《向心城市》,您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这十几年的发展,未来有哪些建言?

  陆铭:在我研究比较聚焦的城乡和区域发展领域里,我个人认为,传统的一些思维方式和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地适应经济现代化进程。最近这些年,又特别强调都市圈的建设,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大的变化。

  面向未来,我个人认为,前些年我们比较多聚焦在一些大的板块式的发展战略,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这样的城市群发展战略,还有经济带,例如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这样的板块式的区域发展战略,我想未来,应该进一步在此基础上有所推进。

  要注意到,其实在每一个板块内部,包括人口增长比较多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内部也不是所有地区都是人口正增长,城市群内部有一些相对比较偏远的地区,其实人口也是负增长的。所以我认为在板块式的区域发展政策基础之上,要加快制定能顺应人口流入地区和人口流出地区差异化的政策体系。与此同步,就需要探索畅通国内大循环,尤其是在生产要素市场,需要有一些举措措施同步匹配。包括人口、土地资源、财政转移支付等。如何更好地顺应人口空间布局的大变化,我们需要形成更加顺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这是我最近这些年在思考的问题。

  更多代表委员精彩内容,欢迎通过今日头条客户端搜索关注#代表委员面对面#热点话题。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