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汪小帆建议:应对师生规范使用ChatGPT有指导性意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3月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刘胤衡)近日,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风靡全球,一些学生用人工智能问问题、写作业甚至靠它拿了全班第一名,一些高校出台了限制学生使用ChatGPT的规定,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引起普遍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访问时表示,对于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技术浪潮,既不能过于担心、一禁了之,也不能毫不担心、放之任之,建议积极稳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
“如果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ChatGPT的话,它会否成为学生写作业、考试和撰写论文的作弊神器?是否会让学生不用学习甚至不用思考?教师是否也会变成多余的了?师生在研究过程中使用ChatGPT是否会产生学术不端问题?ChatGPT的回答并非总是合理或正确的,产生伦理道德问题怎么办?......”汪小帆关注到了公众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讨论,也能理解当下一些教育机构、期刊杂志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限制规定。
“不能将ChatGPT一禁了之。”汪小帆认为,近年来,我国把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高度重视其中的伦理规范问题,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和《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等,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为重塑高等教育,推动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研究范式变革提供了良好机遇和技术支撑。
汪小帆建议在坚守底线、倡导合理使用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首先做到加强规范和引导。考虑到由各个高校自行出台相关规定的话,可能导致尺度不一,有关部门应组织统一制定在教学和研究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指导性规定,明确界定并采取有效举措禁止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和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同时支持在教、学和研究中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其次应该加强学习和研究。他建议组织制定系统化培训方案,通过学习培训提升我国高校领导和教师加深对于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的认识,并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推动高等教育变革。教师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要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并把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纳入学术诚信和伦理道德课程教学。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