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释放重农强农强烈信号

发布时间:2023-02-15 10:37: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总的看,今年的文件聚焦狠抓落实,突出工作部署指导性、政策举措针对性,既是明确全年工作重点的‘任务清单’,也是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操作手册’。”2月14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国新办举行的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发布会上说。

  2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是21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再次表明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释放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文件包括9个部分33条,唐仁健将主要内容概括为“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并指出,文件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乡村振兴主题,注重长短结合,突出“短实新”特点,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守牢的底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

  守底线: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

  “守底线就是坚决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唐仁健表示,其要义在于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并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稳定完善帮扶政策。

  唐仁健提到,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好、也更牢,为稳预期、稳物价、稳信心提供了重要支撑。”不过他提醒,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叠加,消费还在不断升级,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全球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强,端牢饭碗的压力越来越大。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魏冉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目前我国面临耕地地力提升项目资金严重不足、农民用地养地积极性不高等亟须解决的难题。他提到,目前我国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19.18亿亩耕地超过一半是高标准农田。但是由于投入不足,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普遍重视土地整治、农田水利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地力培肥投入较低。

  农业农村部表示,下一步必须多措并举、综合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在目标上重点是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并归纳出“地、技、利、义”四字法宝,即在措施上重点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在政策上重点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之年,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说。这主要表现在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脱贫劳动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收入较快增长3个方面。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之一进行强调部署。刘焕鑫表示,将抓监测帮扶落实、抓发展动力培育、抓帮扶政策完善,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促振兴:用产业振兴支撑农民增收致富

  “促振兴就是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唐仁健指出,其中包括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农业经营增效,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等。他认为,中央一号文件中“增收致富”的“富”是“共同致富”,在新阶段拥有新的内涵和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9年提前一年实现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两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下降到2022年的2.45。

  “但也要看到,当前农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增收动能有所减弱,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拿出长短结合、务实管用的硬措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中央农办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作出了部署安排,重点抓好稳定就业增加、经营增效提升、财产收入挖潜、转移收入拓展4个方面。

  “我们将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稳步增加对农民的补助补贴,筑牢社会安全底网,让农民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吴宏耀强调,2022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41.96%,是农民增收贡献的大头。“目前我们的调查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农民工在省域内就业,超过一半在县域内就业,要顺应这种趋势,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际上背后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产业振兴。”唐仁健指出,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明确要求重点做好“土特产”文章,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重点从彰显特色、产业融合、优化布局、联农带农4个方面下功夫,强调要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并推动农村由卖产品向同时卖服务转变。

  唐仁健表示,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带动农户、服务农户中发展壮大自己,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形成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指引,既充分鼓励引导他们下乡,但也对要下乡的资本在引入、使用、退出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监管,要让农民最大限度受益,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强保障:农业强国建设的动力

  “强保障就是加强组织领导。强调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唐仁健认为,这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动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从投入、人才、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进行强调部署。在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着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另一方面要引导城市人才下乡,包括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在健全乡村振兴推进机制方面,主要包括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完善乡村振兴督查考核机制、建立乡村振兴统计监测制度。

  唐仁健指出,在健全乡村振兴的多元投入机制方面,主要包括政府投入、金融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3部分,强调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

  对此,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靳少泽表示:“这是继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以来的第6个年头,党中央再次明确要稳步提高土地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

  靳少泽介绍,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土地增值收益取之于农、用之于城,有力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但直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偏低。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仅为总量的27.1%,对“三农”发展的支持作用发挥不够。

  因此,党中央明确要求,到“十四五”末,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要达到50%以上,5年内要提高20余个百分点,并且要求“逐年稳步提高”。靳少泽提醒,尽管土地出让收入的资金量大,但农业农村用钱的地方更多,方方面面都有不小缺口,如若均匀用力,就难免成了“撒胡椒面”。他建议,抓住城市化土地增值收益窗口期,全面推进各项支农政策落实落地,且方案制定要力求精准、资金使用要有所侧重、考核监督要见到真章。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魏婉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