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市回暖,客流增加 实体书店迎来“春风”
在刚刚过去的兔年春节,实体书店行业的“人气”又回来了。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春节期间,北京市全市近20万市民“逛书店”,160多家实体书店的图书销售码洋累计超过2000万元,实现了2023年“开门红”。其中,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两个大型综合性书城销售额突破100万元,中国书店、市新华书店各中小门店、外文书店、故宫书店以及青年之光儿童书店等多家实体书店零售额同比增幅50%以上。
“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今年我们有信心增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能力,为打造人文气息浓郁的书香之城贡献一份力量。”北京图书大厦营销管理中心主任徐瑾说。
到店客流显著增加
位于北京市王府井大街南口的王府井书店,前来购书的人络绎不绝,儿童阅读区域坐满了亲子阅读人群。数据显示,该书店2023年1月份接待客流10余万人,较前一年12月增幅显著。一位从房山区到店里购书的读者告诉记者:“如果要精心挑选书籍,实体书店仍然是比电商更好的渠道。”
同样位于北京的西单图书大厦,1月到店读者达到近20万人次,少儿类、文学类、文化类图书吸引了大量客流。
在南方,实体书店客流量同样显著回升。
深圳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唐汉隆告诉记者:“集团所辖的六大书城,2023年1月整体客流量累计超过240万人次,与去年12月和去年新春相比,增幅分别为68%和65%。”
在上海、杭州、扬州、成都、苏州、无锡、西安、贵阳、重庆、北京、武汉、广州、宁波、银川、太原、长春、烟台、石家庄等全国城市拥有42家实体书店的连锁品牌钟书阁,2023年1月全国门店到访客流量超86万,同比增长超20%。
位于北京西单的钟书阁老佛爷店店长尚思佳回忆,过去3年,疫情最为严重时,每天到店客流为个位数。“今年1月,客流恢复到了约每天570人。春节期间,甚至有拉着箱子来买书的外地游客。虽然客流量较疫情之前仍有差距,但足以给我们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不单单在城市,开在乡村的“最美书店”,也迎来了客流高峰。
位于云南大理沙溪古镇北龙村一家改良粮仓里的先锋沙溪白族书局,迎来了2020年开业后的高光时刻——“600平方米左右的营业空间,1月客流量达3万,多是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及川渝地区的游客,人数比去年春节翻了5倍不止。”店长胡姣感到欣喜。
先锋另外一家乡村书店,位于浙江丽水市松阳县陈家铺村的平民书局,则在春节期间迎来了约3万人的返乡客流。
业界人士认为,以上数据说明,经历了数个寒冬的全国图书零售市场,正有力复苏。
营业额爆发式增长
与到店客流显著增加相伴随,不少书店营业额呈爆发式增长。
“深圳书城中心城、罗湖城、南山城、宝安城、龙岗城、龙华城2023年1月整体销售码洋累计超过1600万元,与去年新春相比增长36%。其中,深圳书城中心城经营情况最好,图书销售码洋超720万元,与去年新春相比增长53%。”唐汉隆说。
从品类来看,深圳书城图书新春动销最好的品类是文化教育类,销售码洋近450万元,占比26%。其次是时政类图书,销售码洋超400万元。
徐瑾介绍,西单图书大厦2023年1月较去年同期销售额有大幅度提升,从销售情况能够明显感觉实体书店零售回暖:“除时政类图书有稳定的销售表现之外,动销品类最好的是传统文化和社科类图书,如《启发》《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经典常谈》《千里江山图》《父父子子》等。”
以经营文学、诗歌和云南文化书籍为主的先锋沙溪白族书局,2023年1月营业额约为8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0%。先锋陈家铺村平民书局营业额也大幅提升,同比增长278%。
码洋大幅提升,原因在于消费者信心提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向好,实体书店行业的前景越来越明朗。
书市回暖提振经营信心
业内人士曾一度担心,疫情持续,会深刻改变图书行业的消费形态——一方面实体书店书籍价格没有竞争力,另一方面线下营业的减少让读者习惯网购后恐难再回到书店。
新春期间,各地实体书店恢复的人气让从业人员重拾信心。
“我们在读者群里发出的读书活动名额,基本上是‘秒空’。之前因为疫情原因,读者们参加活动时常有顾虑,现在他们的阅读热情又回来了。”尚思佳说。
书店不仅是经营场所,更是传播与传承文化的重要空间。
在北京,王府井书店“坐标中轴打卡非遗”主题系列活动已经举办了多场。非遗传承人现场教授的风筝、毛猴制作等传统技艺,让书店的“童阅学堂”热闹非凡。中关村图书大厦的兔年面塑制作活动带领小读者“塑”出属于自己的兔墩墩。其他书店“中国民俗剪纸艺术”“走进北京绒鸟,续写千年技艺之美”等主题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市民生活。
刚刚过去的一年,有物外书店光谷店、先锋诗歌书店等知名书店停业,也有诚与真书店、“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新山书屋贵阳悦然时光店与成都麓湖店等书店诞生。
在开业海报上,诚与真书店店主写下了“与书业一起相拥远行”这句话。这也是实体书店行业对未来愿景的共同期待。
(本报记者 韩寒)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