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花灯会又“闹”起来了
本报驻山东记者 孙丛丛
今年73岁的淄博花灯会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向仁,近来正忙着在山东各地装扮灯展,让各式花灯添彩春节的夜空。他细数一下,至少有两件事值得高兴,一是前不久,淄博花灯文旅融合项目入选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再就是人们有了出行意愿,淄博花灯会又可以“闹”起来了,当地花灯订单也在持续上涨。
“南有自贡恐龙灯,北有哈市冰雪灯,东有淄博闹花灯。”淄博是中国传统花灯的故乡之一,久而久之,民众中形成了办花灯会的习俗。除制作寓意吉祥的灯组外,在五光十色的灯影下,民间戏剧、传统工艺、民俗扮玩集中亮相,是这项节会活动的重要看点。“淄博花灯会突出一个‘闹’字,以往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到十六是闹花灯的日子,现在春节前一些活动就陆续开始了。” 张向仁说。
驱车穿行淄博老城区张店区,记者见到,许多街道已经挂起彩灯,有些大型商超门前也设置了兔年主题灯组,节庆氛围扑面而来。一路往东,在去往玉黛湖生态乡村庄园的路上,坐落着多家灯企的大型厂房,张向仁就是在这里将他的花灯设计落地的。从神话、花鸟、生肖、戏剧故事中选好主题,设计出一个个灵动的形象后,他要把各个图形画在地上。“这叫‘放大样’。”张向仁解释道,“现在制作的大多是明年的单子,今年春节要用的灯很多提前就做好了。”边说着,张向仁给记者算了笔账——各个流程下来,完成一个人物或卡通形象大约需要10天,一个灯组以3个形象计,再加上相应配饰,耗时少则几十天,多达上百天。
52岁的徐依艾是名花灯裱糊工。见到她时,她正把剪好的绸料贴合在铁丝勾出的造型上。“花灯工艺复杂,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单是裱糊一项,也需好几个人分工配合才行。”徐依艾说,她是张店杏园街道北焦宋村人,一同来灯企打工的还有本村10多名姐妹,每人每月收入约5000元。
从灯企出来,不多会儿路程,就是景色秀美的玉黛湖生态乡村庄园了。园区董事长郝博说,从2017年起,这里连续举办淄博花灯艺术节(会),通过“花灯+”融合发展,不仅吸引了多家灯企来周边落户,园区内还建成淄博花灯会博览园,盘活“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00多万元。
生肖玉兔、民俗人物、丝绢宫灯……从正门进入,可见园区内以往供游乐、休闲的场地设施与进场安装的几十组灯组、千余盏景观灯相映成景,愈发明媚、生动起来。郝博告诉记者,2023年淄博花灯会在春节当天亮灯,还有锣鼓展演、国潮演艺等多场配套活动,以“沉浸式”展示方式,邀约游客纳福“闹”春。
民俗活动“闹”起来,也正如张向仁所愿。与看到自己设计的花灯被点亮的满足感相比,他更期待节庆活动中的满满仪式感。在他看来,火红灯影下、载歌载舞中,不仅传递着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更寄寓着千家万户对新一年平安顺遂、团圆美满的热切期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