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长江的视觉礼赞
黄宗贤
从雪山之巅到汇入大海,从洪荒岁月到风流今朝,万古长江滋养着亘古而沉厚的大地,孕育着延绵不绝的华夏文明。千百年来,多少锦句华章因长江而流传百世,多少翰墨丹青因长江而辉耀千秋,多少志士英雄因长江而尽显风流。长江的情韵,蕴含在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中,长江的魂魄彰显在历史与现实的叠加中。在步入新时代新征程的今天,在2023新年伊始,来自长江流域13个省区市的艺术家们将数百幅写长江之韵、抒长江之情、展长江之彩、塑长江之魂的作品汇聚一堂,为浩浩长江献上深情的视觉礼赞,为祖国献上深情的祝福。
凝聚艺术力量 感恩长江馈赠
亘古的长江从发源之地到汇入大海,汇聚千溪百流,在中华大地流淌6000多公里,展示了千回百转、跌宕起伏、山重水复的万千气象,孕育了雪域高原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众多的文化形态,形塑了沿江众多的城池和名胜风貌,滋养了沿江儿女的生命机体和文化性格。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交相辉映,在时空交织中共同构架了中华文明的主脉。
正因为长江之于中华文明具有特殊的地位,千百年来,在图像史上留下了许多具有堪舆和图志属性的关于长江的图谱,如明代章潢的《万里长江图》及留存在不同图谱中的《岷山图》《金沙江江源图》《巫山段大江图》《湖口段大江图》《明江阴段大江图》等具有实用性质的图谱,形象记录了长江流域不同段落的山河景象、风土人情、城乡容貌,成为长江流域在时空坐标上演变的形象记录。
千百年来,长江也总是激荡起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与激情,他们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描绘长江景色的经典之作。吴道子挥毫描绘嘉陵江,一日而就的画作虽已无从查考,但是,其面对江河景色而纵情丹青的激情可想而知。自古以来,有多少丹青高手为长江挥毫泼墨定难记其数,而有画作流传至今的就有南宋的夏圭、赵黻(芾),明代的戴进、吴伟,今人张大千、吴冠中等。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绘画的技法风格各异,但是都以“长江万里图”为画名,在咫尺之间,或描绘长江全景景色,或写某一段落实景,行笔用墨或雄浑苍茫,或秀雅隽永,展示出长江万流奔腾、山峦耸峙、千回百转的辉煌气势、万千仪态。这些画作表达了艺术家们对长江的审美体验、审美想象,更是抒发了对长江的赞美之情。
在迈入新时代的今天,重庆市相关部门、机构,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启动了“2022同源·同向——长江流域十三省市自治区美术作品邀请展”。无疑,这是承扬长江艺术文脉的壮举,是对长江精神的深情礼赞,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践履行为。邀请展活动启动以来,长江流域13个省区市的美术家协会、画院、艺术院校积极响应,数百艺术家踊跃参加。邀请展从众多作品中遴选出200多件不同的媒介、不同的画种的作品参展,多维度地展示了与长江有关主题性创作成果,就如一部多声部的无声交响曲,以丰富的调式和韵律,为我们呈现了邈远、壮阔、丰满的长江流域的自然和文化的形象,也以空间和地域概念,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景观。
拓展艺术视野 礼赞长江风采
“2022同源·同向——长江流域十三省市自治区美术作品邀请展”,是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中国迈入新时代举办的一个主题鲜明的展览。“同源”准确凝练出展览的空间方位与文化属性,这种凝聚不仅是因空间区域的黏合度,更重要的是文脉相连,这种文脉既是历时性的,也是共时性的。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文脉交织中,长江流域的艺术以审美的形态为传统文化注入了丰富内容。综观这个展览,在艺术视向上主要呈现出三个维度:
首先是对长江流域自然山川的倾情描绘与赞美。艺术家们倾情描绘眼中的山川、心中的胜景。他们的画作为观众呈现了长江流域丰富多样的山川景色、自然风韵。高原雪域的雄奇苍茫、巴山蜀水的奇秀多姿、洞庭的温润波光、江南的迷蒙烟雨……一幅幅作品,犹如移动的镜头和心灵之眼,将长江流域的绮丽壮美的景色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其次是蕴含于民俗风物中的历史沉厚感和鲜活的生命情态。中国艺术开启现代性进程以来,长江流域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样态和他们的形象就成为艺术家们热情表现的内容和刻画的形象,铺垫了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的鲜亮底色。如果说古代关于长江的艺术图像通过邈远宏阔山河景象的描绘,着重表达对天人合一审美意境的追求的话,那么,“同源、同向”画展给观众呈现了更为丰厚多样的长江流域人的生活世界和人文内涵。这种从现世、现实生活的观照中,着力于人的生存境遇、生活样态及喜怒哀乐情感和审美诉求的表现,是中国现代艺术所具备的一种特有品质。这些作品表明,地域性不仅仅是自然景色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在特定空间中生发出的人文景象与人文精神。
三是高扬开创美好生活奋斗精神的时代景象。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人民开启了追逐梦想的新征程。这个展览奉献给观众的作品,题材涉及长江流域的壮丽河山、地域风情、多民族文化,而其中为追求美好生活而脚踏实地的劳动者、建设者以及他们的勤劳付出所成就的社会新景象,无疑是最凸显的视觉之光。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在繁华街市还是壮丽边区,无论在繁忙的工地还是广袤的田野,忙碌的建设者、欢快的人群始终是作品中生动的主角。他们在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生息、劳作与奋斗,他们淳朴善良,他们怀揣梦想而又勤恳踏实,他们坚定沉着而又乐观自信地建设家园、奉献祖国。艺术家们以真诚的情感和生动的画笔,为观众塑造了一个个动人的精神肖像。
参展的作品因应时代感召,立足于现实生活,以底层视野,关注普通劳动者,表现他们的生活境况,反映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讴歌他们的奉献精神,闪烁着现实主义精神的光芒。
倡扬艺术创新 形塑长江魂魄
艺术的魅力当然与题材的选择有关,与主题内涵的深刻性、鲜活性有关,更与主题与表现主题的形式语言的匹配度、创新性有密切的关系。这个展览汇聚了上百位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显然,展览本身也是长江流域艺术创作状态和实力的整体呈现。从中似乎也能管窥到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当代美术界在艺术创作上呈现出的一些新的现象、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旋律与艺术多样性的统一。展览展出的作品在围绕以长江为主题的创造前提下,体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化、地域性特征。个性化特征源自参展艺术家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不同的审美趣味。比如,油画作品在突出写实化语言探索的同时,也更多融入了表现性元素,将作品的描绘性与表现形式处理得有声有色。而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外在的行笔用墨,更多呈现为一种时空意识与审美趣味的表达。不少版画作品在尊重材质之美的前提下,更突出了线性刀韵,在具有抽象意味的图式中强化了抒情性特征。
二是传统文脉与当代意识的相融。展出的200多件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各异、面貌多样,体现了创新的活力和开放性、包容性的气质,也折射出了长江流域艺术家在艺术风貌与价值取向上的趋同性。这种趋同性体现在他们对艺术传统的尊重与努力激活与转换上,体现在他们在开放视野下努力构建独特的话语方式表达当下的审美趣味上。于是,新唐卡的风采,新云南画派的气息,巴蜀韵味的现代表达,江南画风的当下转换,共同营造出传统精神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场域氛围。可以看出,艺术家们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更自觉地以在地性的审美视野与情感体验、表达方式,抒发对自然、时空、现实、生命的审美感知与体悟。
三是本体性与交互性的并置。在这个展场上,我们看到在致力于中国式当代艺术语言的探索与建构的过程中,作品的跨媒介特征愈发凸显。以媒介为界,画地为牢的观念被突破,艺术家们力求从不同的艺术媒介、不同的艺术门类中吸取养料,拓展艺术的表现力,从而使得许多作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充分体现了当代艺术媒介转向、交互的重要特征。就如滚滚长江一样,总是在吸纳大河小溪中,形成向前奔涌之势。当代艺术创作中交融与交互特征的强化,必将给艺术注入新的活力,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这个展场中,也必将更凸显于当代艺术创作的整体格局中。
(作者系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