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负责人:让城市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有“青年味”

发布时间:2023-01-06 11:11: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2020年,我国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1%,城市青年工作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在把握城市现代化发展规律、聚焦青年发展突出问题的基础上,2022年4月,团中央联合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6月,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确定了45个城市作为首批试点,全面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在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下,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逐步打开了局面、闯出了声势,取得了初步成效,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推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纵深实施、促进城市和青年共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概括了一下,主要可以体现为以下“五个有”。

  ——有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党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的重要要求,坚持把党管青年原则贯穿试点全过程。浙江、江苏、贵州等省委主要领导同志专门作出批示,上海、浙江、山东等省级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专门部署。40个试点城市党委常委会会议研究试点方案,43个城市由党委和政府领导牵头召开试点部署推进会,济南、杭州、贵阳、成都等17个城市党委和政府领导就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发表署名文章。

  ——有不断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各地准确把握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复杂性,坚持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协同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江苏、安徽等省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浙江结合规划中期评估将试点纳入省委督察。温州创新建立“一专班六专项组”工作机制,长沙等11个城市将试点纳入绩效考核和督察范围,贵阳成立青年发展服务与促进中心。

  ——有结合工作实际的探索创新。一些地区从省级层面开始探索创新,河北、山东和浙江全域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江苏、上海、江西等12省探索省级试点。部分地区创新基层纵向落地载体,上海打造青年发展型社区、街区、园区、创新实验室“三区一室”,杭州打造青年发展型示范街区,苏州推出青年发展型城市主题空间。119个非试点城市乘势跟进、主动作为,丽水市委五届二次全会通过《中共丽水市委关于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决定》。

  ——有符合青年需求的政策供给。各地着力发挥政策牵引作用,注重从青年视角补齐补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弱项,结合自身实际出台诸多青少年可感知、可受益的政策项目,涉及住房租房、就业创业、婚恋生育等多个领域,为青年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比如浙江推动青年发展促进条例编制;江苏省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出台《关于推动住房保障政策在青年中落实的若干举措》;长沙实施“城市合伙人”超级实习生计划;贵阳推出“贵州青年卡”,提供政策、活动、公益等多元化综合服务。

  ——有各方积极参与的社会氛围。青年优先发展理念进一步得到城市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的认同,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政策和重点工作之中,“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对城市更有为”的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上海率先提出“优先发展、积极发展、均衡发展”新理念,济南、合肥、成都等城市举办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论坛。温州、郑州在地铁轻轨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宣传,苏州、贵阳营造“青年发展”城市灯光秀,引导更多的普通青年主动参与到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之中。

  总的来看,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仍然是个新事物、新探索,也是一项涉及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下一步,我们将牢固树立系统观念,着力抓好“五个结合”,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走深走实。一是坚持系统推进,把试点先行和引领带动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对试点城市和非试点城市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力度,切实发挥好试点城市在所在省域甚至全国发挥“传帮带”作用。二是坚持辩证推进,把城市友好与青年有为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出台普惠性强的就业创业、住房安居、婚恋生育等领域政策,引导青年正确认识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本质要求,抓住宝贵机遇拼搏奋斗、成就人生。三是坚持全面推进,把“硬”保障与“软”服务紧密结合,统筹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让城市既在硬件上实现“青年功能”,更在软件上洋溢着“青年气息”,共同引领城市文明新风尚。四是坚持务实推进,把问题导向与结果导向结合起来,既要聚焦本城市青年发展面临的“急难愁盼”,也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试点意见提出的“七个着力优化”和“五个组织动员”12条工作要求。五是坚持协同推进,把共青团的统筹牵头与各部门协同支持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好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平台功能,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责、共青团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把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工作更好融入党政工作大局,努力为城市发展汇聚青春智慧、集聚青春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凤莉整理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