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3:全力拼经济,天津凭什么?
从天津经济的韧性,可知天津发展有着牢固的根基和支撑。探究这种韧性,可以看到后疫情时代天津拼经济的底气所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鲜明信号。全力拼经济,天津准备好了吗?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我们来到了逾越的关口。
这场历时三年的艰辛抗疫,正在发生重大转折。“转段”初期,冲击波不小,但共识已形成。顺利渡过流行期,闯过必须要闯的这一关,生活生产才能重回渴盼已久的日常,发展才能重回“满负荷运行”状态。
“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过后,定然天地一新,生机勃发。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3年发展,强调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开局起步、质量齐升。时间窗口正在打开,新的赛道已经铺展。可以全力拼经济了。天津更应主动走进阳光,动力全开,乘势加紧干、加紧拼,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提上来。
01
“触底回升”的韧性
拼经济,天津凭什么?这是很多人在问的问题。面对近年“失色”的增长数字,网上议论很多。天津市委、市政府则一直强调,要保持历史耐心,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摒弃“数字情结”“面子情结”,笃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埋头爬坡过坎,因为这一条路必须得走;保持历史耐心,因为时间终将证明一切。
人要讲“面子”,但不能为“情结”所惑。天津当然看重“速度”和“数字”,但要的是长远发展。面对过去累积的种种问题,面对这轮周期、这一阶段,必须掌握历史主动——不可持续的坚决调整,偏离方向的坚决纠正,大有前景的坚决培育。一朝一夕、一城一池固然重要,行稳致远、均衡可持续增长更加重要。这些年,天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地调结构、去虚高、增后劲,调整优化、校准方向,改变粗放、低效的发展方式,高质量发展成色越来越足。“数字”回落的同时,天津也在“筑底”。
天津是一定要“归来”的。作为一座1380万人口的直辖市,有着上百年的工商业发展积淀,有着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有着丰富的科技、教育、医疗、人才资源,有着国家级新区、自贸区、自创区、综合保税区等完备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平台,天津“一手好牌”。当外界看到天津“往下蹲”的时候,天津人从来都不怀疑,这座城市终将恢复自己的荣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天津边加紧调结构,边推动转型升级,在整治2.2万家“散乱污”企业、大幅压减钢铁产能、大力治理“园区围城”的同时,GDP从2018年一季度的低点1.9%逐季稳步回升,2019年四季度已经恢复到4.8%。2022年,天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GDP再现逐季回升,显示出经济的坚强韧性。
从天津经济的韧性,可知天津发展有着牢固的根基和支撑。探究这种韧性,可以看到后疫情时代天津拼经济的底气所在。
02
一盘大棋已入佳境
天津拼经济,有时势之利。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至今已有8年多时间的深入推进。这个一亿多人口的大市场,在交通一体化、要素一体化、公共服务同城化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协同效应和综合收益正加快显现。
京津冀协同发展,着落点在“发展”上;天津之进,寓于区域共进之中。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盘大棋,对天津发展起着战略引领作用,给天津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性机遇。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天津、河北是承接地。京津“双城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突出“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由于两地在资金、技术、人才、产业等方面有着很好的互补,“1+1>2”,大家携手闯市场,一起赚,一起赢。
无论是新区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还是宝坻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京津两地都建立起了紧密的合作机制,承接了一大批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北京来津落地的很多企业发展迅猛,比如无人机企业云圣智能去年B轮融资已超3亿元,今年公司成功晋级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半导体设备公司华海清科则于今年6月成功登陆科创板。
新时代十年,来自京冀的投资在天津吸引内资中一直占据重要比重。中海油、中交集团、通用集团、中国电子等一大批央企所属企业在津深度布局,联想、360等高科技企业在津设立各类总部。来自北京的企业在津投资项目累计超过6700个,资金到位额超过1.14万亿元。
随着协同发展不断推进,三地市场深度融合,区域经济的蛋糕将越做越大,活力将越来越强。好风凭借力,立足自身优势,参与区域分工协作,天津的发展将不断打开新的空间,保持强劲势能。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近日天津明确,将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办好协同的事,做好自己的事,对标对表中央部署要求,进一步研究制定天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具体行动方案。
03
“长在身上”的引擎
天津拼经济,有交通之优。
渤海湾底,巨轮穿梭。经过2019、2020、2021三年的超常追赶,2021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万标准箱,全球排名跻身第八。2022年,天津港继续保持增长势头,11月底即已接近2000万标箱。
今年,天津港中欧(中亚)班列运量首次突破9万标准箱,同比增幅近60%,进一步巩固了天津港陆桥国际班列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的领先地位。今年前11个月,海铁联运量完成111.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0.9%。
除了量的增长,还有质的飞跃。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等一系列智慧化、绿色化的创新应用,极大提升了港口的现代化水平,重构着天津港的筋骨和机能。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港口建设成效日彰。
以港兴城。天津港是天津独特的地理优势,是长在天津身体上的一个巨大引擎。当年天津开发区选址滨海,即是考虑到临港的便利。如今天津构建“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也是要进一步发挥滨海新区临港的优势,推进港产城融合,实现新区更高能级的发展。
港兴城兴。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功能定位正是依托于海港。不只是航运,由海港还延伸出来航运服务、出口加工、金融创新、休闲旅游等等产业。天津航空航天、大型装备制造、LNG存储、大化工等重大项目的布局,无不借重于海洋的运输之便。
应对天津港货运业务的快速增长,天津正下大力气拓宽运输通道,为未来的增量留出充足空间。正在建设的天津港集疏运专用货运通道项目,采用双向8至12车道的高速公路和快速路标准,首开段已于今年7月开工,工程2标段也于近期完成招标。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命脉。除了海港,天津也在推进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的改扩建,打造区域航空枢纽和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天津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去年跃居全国第二。
往东是万里远洋,往西、北、南三面是广袤的华北、东北、西北腹地,用好海陆空发达的交通物流体系,打好交通这张牌,天津在未来发展中便能不断巩固自身优势,提升竞争力和吸引力。
04
再造“天津制造”
天津拼经济,有厚积薄发。
这几年,天津推进了一场深层次的产业革新,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蓄积了势能。
——“天津智造”的版图越来越大。去年,天津智能科技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和限额以上信息服务业比重达到24.8%,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增长9.1%,信创、集成电路产业链增速分别达到31%和24%。
这背后,是天津把握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2017年开始连续举办世界智能大会,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这几年也是天津智能科技产业突飞猛进的几年。天津搭建了“中国信创谷”、信创海河实验室等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平台,汇聚了包括麒麟、飞腾、360、国家超算、中环、中科曙光等1000多家信创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信创全产品链条,是全国信创产业链布局最完整的城市之一。
上个月,天津金海通半导体设备股份有限公司IPO过会,计划近期正式上市。在这之前,今年天津先后已有唯捷创芯、华海清科、海光信息三家半导体行业企业和智能装备企业美腾科技登陆上交所科创板。前几年的培育迎来集中的爆发。截至目前,天津信创产业链上市企业达到9家。
——“天津制造”的拳头产品越来越多。今年工信部印发第七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天津共有12家企业成功入选。这些企业均为所属细分领域的全球前三、国内领先,其中,高盛钢丝绳、鹏翎集团、长荣科技、航天精工、恒银金融、TCL中环、源泰德润、天锻、津宝乐器9家企业入选第七批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特变电工、立中车轮、新宇彩板3家企业入选第七批单项冠军产品。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入选企业中11家在细分领域全国第一,其中8家企业全球第一。
去年天津入选第六批单项冠军的企业数是7家,今年可谓大踏步前进,显示出“天津制造”的强劲势头。截至目前,天津已形成28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71家市级单项冠军企业、41家市级种子的单项冠军培育梯队。
——重点产业链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天津着力打造的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1+3+4”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大力培育的12条重点产业链,日益成为经济的压舱石,今年前三季度在链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到全市规上工业的78.3%,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信创等3条产业链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23.8%、14.5%和14.3%。从投资看,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5.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8.8%。
春种秋收。天津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经过几年时间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这座传统工业重镇正发生深刻蝶变,逐步进入收获期。
提质增效的不只是工业制造业。这些年天津在国企改革、商业更新、繁荣市场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经济的筋骨更加结实,厚积薄发的态势日益显现。
05
进位争先不下鞍
天津拼经济,有高昂士气。
今年,天津强化经济调度,压实工作责任。全市上下坚持不懈抓项目、促投资、谋发展。初春二月,围绕科技和产业创新、产业链提升、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改善,天津发布了总投资1.8万亿元的676个市级重点项目清单。短短一个月后,首批总投资3160亿元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规模和质量创下近年新高。前三季度,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开工529个,开工率95.49%,累计完成投资1742.76亿元。
6月至10月,天津又新增谋划储备项目共2583个,总投资1.86万亿元,其中新增储备项目1701个,总投资4586亿元。体量上,10亿元以上项目共281个,100亿元以上项目共46个。资金来源上,以社会资本为主的项目投资占比达到80%。
“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滚动发展、良性循环。今年大批成熟度高的项目将在明年启动建设,明年大批新建成的项目将显现效益——新一年的经济增长将获得强有力的支撑。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蓝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明年的工作重点。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天津唯有奋勇争先,才能服务国家战略、实现自身发展。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天津的功能定位,这也是天津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定位。首批入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同步发力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建设,“一基地三区”加“双中心”,系统完备、互为支撑,结合了天津特色潜质,赋予了天津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广阔前景。
当然,也应该清醒认识到,这些年天津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发展质量和效益仍待提升,民营经济活力不足等老问题还没有解决。彻底走通转型之路,答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考卷,天津还需要有新的决心、干劲和举措。在接下来的市委全会和市两会上,有望作出进一步的部署。
百年荣光强自信,千帆竞渡中天津人的骨子里从来都有不服输不落后的血性在。踔厉奋发启新篇,天津这座城市也一定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锻造新的城市竞争力,创造城市新辉煌。
明年,放手一搏!
天津,可以相信!
来源:天津日报时政部 津云·津报观察工作室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