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活力铸就城市明天 打造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的塞上湖城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热情关怀青年、充分信任青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寄语广大青年,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银川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区域中心城市,也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我们将以“青领、青智、青创、青为、青居、青融”六大工程为抓手,引领青年、服务青年、成就青年,努力让“银川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银川更有为”。
大力实施“青领工程”,夯实思想基础。把思想引领贯穿青年工作始终,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关心关怀,引导青年始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立足民族地区青年工作实际,全面实施先行区示范市建设“青春建功行动”,扎实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奋斗故事我来讲”等活动,引导各族各界青年在青春赛道上跑出“加速度”。牢牢把握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坚决守好团的阵地,时刻关注青年思想动态,遏制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思潮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抵御“躺平”“佛系”等消极思想冲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的坚定信念,外化为青年的自觉行动。
大力实施“青智工程”,引聚青年人才。实施新时代人才兴市战略,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为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吸引聚集青年人才,宣传推介银川“人才兴市30条”,扎实推进“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建设,举办“全国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等活动,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落户凤城、更多宁籍学子回银就业创业,力争到2026年吸引留银大学生10万名。大力培养选拔青年骨干,创新推进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双百计划”,全力培养青年工程师、专业技术骨干和急需、拔尖、实用人才,打造西北地区重要人才中心,力争到2026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50万人,青年人才占比超过50%。
大力实施“青创工程”,助力就业创业。把青年就业创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化青年创业环境,依托本地高校“双一流”学科专业优势及部区合作的区外高校资源,建设校地企产才融合平台,通过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为青年提供低成本、高聚合、强黏性的创新创业空间。稳步扩大青年就业规模,有序增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志愿者、高校毕业生见习岗等项目招录规模。拓宽青年就业发展渠道,开展“10+N”就业服务,举办“双互动双巩固”春季行动等就业援助活动,提高对接效率和精准度。
大力实施“青为工程”,强化示范引领。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引导青年投身产业发展,搭建青年企业家产业发展联盟,在科技创新、数字产业等领域建立青年突击队,锻造创新发展生力军。引导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实施“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及“三个一批”进班子、“导师帮带”乡村振兴等计划,落实选调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下村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担任乡村振兴服务员等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涌流。引导青年投身基层治理,整合青年志愿者、青年社会组织,项目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度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工作,不断增强青年的主人翁意识。
大力实施“青居工程”,加强安居保障。建立民生实事长效机制,加大服务保障力度,提高服务供给质量,让青年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营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争创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建设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银川,不断增强城市对青年吸引力。实施大学生宜居工程,用好青年人才公寓、购房租房补贴、青年人才驿站等,扩大青年保障性住房覆盖面,打造“凤城梦想家”品牌。聚焦青年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搭建青年婚恋交友平台,加强青年生育养育教育保障力度,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银川模式,为青年排忧解难。
大力实施“青融工程”,增强城市认同。打造“我在贺兰山下写青春”工作品牌,依托各级团组织、青联、社会组织、青年网络联盟等团体,常态化策划定制彰显银川特质、符合青年特征的“网络媒体银川行”“我在银川过大年”等主题活动,打造一系列青年集聚新地标,促进青年互动交流。依托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打造“黄河金岸”“雄浑贺兰”等八大品牌,完善东线、西线全域旅游服务设施配套,精心办好“一山一河”文化旅游节、“西部联游”中国(银川)旅行商大会、乐堡音乐节等品牌活动,丰富青年业余文体生活,吸引青年走进银川、了解银川、爱上银川。深化“希望工程”工作品牌,加强法律援助服务,拓展心理健康辅导,切实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让广大青年感受城市温度。
以青春之活力,铸就城市之明天。银川将坚定不移沿着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奋勇前进,全面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着力打造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的塞上湖城,让青年施展才干的舞台更加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更加光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