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对宇宙的好奇是人类永远的青春期

发布时间:2022-11-08 10:45: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致力于《三体》影视化的创作者也许很有耐心,面对粉丝的千呼万唤依然保持足够的定力。《三体》动画剧在去年发布了第一个预告片后,时隔一年毫无动静,还好最近又发布了两分多钟的第二个预告,并宣布将于12月上线。

  《三体》作为很多人了解科幻的第一本书,代表了科幻中最强大的一个类型,就是对宇宙、对地球外生命的想象。人性不可说的微妙与宇宙不可测的浩大,一小一大,一内一外,构成了人类对探索自身与外界的最大好奇心与想象力。

  我们身处宇宙,对宇宙的了解却偏偏不能穷尽。这对自诩高级生命的人类来说,实在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正是因为这种未知,给了人类源源不断的提问机会。无论人类幼崽还是科学家,还总提出相似的问题,比如,宇宙从何而来?有另一个地球吗?宇宙中有外星人吗?……

  这些关于宇宙最热门的问题,其实已经提出了几十年、几百年,连屈原都问过:“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最热门有两层含义,一是关心的人最多,二是迟迟没得到答案。

  最近,有物理学家出版了一本新书《人类知道的太多了》,选了19个“头条热门”宇宙问题,诸如“人类还能生存多久”“是什么阻止我们星际旅行”“太阳什么时候会爆炸”……并给出了19个迄今最靠谱的科学答案。注意,是迄今,毕竟宇宙那么大,天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如果你是一个《三体》迷,甚至还能在书中找到一些关键情节的科普,比如“我们能建一个曲率引擎吗”。

  作者的前作《一想到还有95%的问题留给人类,我就放心了》,是第十四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奖获奖图书,还入选了清华大学新学期书单。如果我们的宇宙是一种产品,那这些书籍就是产品说明书,适合每一个正在体验该产品的人类。

  2018年去世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最为人熟知的并不是那些普通人连名字都念不完整的科学研究成果,而是他的科普书籍《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很多80后90后(包括我)的书架上都摆着这两本读物,由此开启了对宇宙的科学初认识。

  在清华大学西北隅,有一座八角形的天文台。它的前身是建成于1931年夏的“国立清华大学气象台”。在很多年以前,它的顶层还没有今天的圆球,而是一个露天平台,钱钟书就曾站在上面凭栏远望夕阳西下。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眼中的星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亘古不变,前者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就是后者说的宇宙已经140亿岁了。

  人类穷其文明、科学家穷其一生,提出并尝试解答了那么多问题,其实还有一个终极问题——那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啊,“时间能倒流吗,那到底意味着什么”“会有小行星撞击地球吗,那到底意味着什么”……

  关于宇宙的问题,可能不会改变你我的生活,但是它终究是会影响一些东西,比如你看待自己以及与更广阔宇宙相连的方式。当你知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就会知道人类并不在宇宙的主舞台上;当你知道宇宙中充满智慧生命,或者发现智慧极其罕见,那对自我的看法自然会大不相同。

  如果少年不识愁滋味,几十年风雨会让人道天凉好个秋;度过两小无猜的青春期之后,我们也会懂得什么是愿同尘与灰。我们的大部分人生认知,会因为阅历而走向成熟。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关于宇宙,仰望星空,对宇宙的好奇是人类永恒的青春期。

  在宇宙面前,碳基生命是多么短暂而渺小,但换个视角,自其不变者而观之,我们对宇宙的好奇,是关于宇宙,关于地球,关于时间和空间,更是关于我们自己。

  人类已经知道了很多,不知道的就更多,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也许答案就在那里,只是我们还没找到。但保持好奇的意义在于,每一个数星星的孩子在长大之后,都能拥有自己一生所求的那片星空。

  蒋肖斌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