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近距离感受中国 走过看过体悟过 方能读懂今日中国
老巷幽宅静树依,三里水巷绕前门。今年暑期,巴拿马籍在华留学生廖嘉明和实践队员们一起寻访北京中轴线上的历史建筑。他们从南北中轴线中心点景山公园出发,穿越热闹的大栅栏,感受北京韵味。在古建筑博物馆里,中华民族建筑文明史一一呈现在他们的眼前。
“活动结束后,所有人都不想说再见,相约有机会去中国更多地方走走看看。”廖嘉明和中国的故事只是2022年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周活动的一个缩影。
今年暑期,66所高校的400余名外国留学生和400余名中国学生共同参与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周活动,足迹覆盖20多个省份,围绕“中国这十年”这一主题,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园区等基层一线开展专题考察等实践活动,在参观中近距离感受华夏文明,在实践中体悟中国道路。
触摸中国山河 共识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在都江堰皮影艺术博物馆里,四川大学的中外大学生参观了展厅中不同类别的皮偶,了解皮影戏从汉代至今的发展历程。来自哥伦比亚的Luis说:“皮偶颜色很多,雕刻得实在太漂亮了,幕布上的光影像跳舞一样,非常神奇。”
从学习传统皮影到体验团扇制作,从宣纸制作到古籍装帧,从亲临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到考察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外大学生携手走过中国江河山川,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继承与发扬,感受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智慧。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同学们在参观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后突发奇想,共同录制了多语种系列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文物讲解视频。来自日本的实山优郁和来自中国的曾维豪合作讲解了孙思邈“药王像”的历史故事;匈牙利留学生叶詹杰和中国学生沈婕合作讲述了王吉民和伍连德二人耗时17年撰写英文版《中国医史》的故事。
在梅兰芳纪念馆,南京邮电大学的中外学生了解了梅兰芳先生的传奇一生,欣赏梅先生的经典唱段,领略梅先生“京剧外交”的智慧。“用戏剧宣扬和平,用青衣杜绝暴力。这不禁让我感慨:当今世界,各国都应该和平相处,反对暴力。”一名南京邮电大学的埃塞俄比亚籍留学生对梅兰芳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感悟乡村振兴 共谈中国经验
今年暑期,中外大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和农民一同劳动,在亲切的交谈和体验中理解中国脱贫攻坚“伟大奇迹”背后的中国力量。
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首倡之地。中外大学生走进“精准扶贫”展馆、穿过“精准扶贫”广场,了解到当地村民种植的猕猴桃远销港澳,当地的品牌山泉水甚至摆进了人民大会堂。
“十八洞村不仅自身实现脱贫,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我希望这样的经验也能够运用到我的国家,让尼泊尔人民过得更幸福。”来自中南大学的尼泊尔籍留学生巴迪克期待有更多国家和地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这个暑期,不少在华留学生在中国农村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神山村,江西财经大学的中外学生听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彭夏英讲述开办农家乐成为小康之家的故事,探寻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神山答卷”;在横坎头村,宁波大学的中外学生沉浸式感受“红色土壤上铺就的共同富裕之路”;在庄浪县韩店镇,南开大学的中外学生戴上草帽,帮助农民给丹参苗掐花,践行了“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中外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社情民情,看见了中国乡村的发展蜕变。
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外学生更是参与到乡村发展建设之中。他们结合当地自然风光、人文民俗、革命文化等内容,开展公共艺术改造、美育支教等活动,打造国画、非遗、手工、创意绘画的美育课程,带领40名小学生感受各自国家的人文风光,完成150余件作品。“每次看到孩子们画出好看的作品,我都会心潮澎湃,也许孩子的纯真真的可以消除一切隔阂。”沈诗艺感受着孩子们的真情,也希望用艺术点亮乡村教育。
拥抱数字经济 畅想共同发展
“这是在荆门新技术产业世界的一趟探索之旅。”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西迪克在参观当地一家科技公司时,对科技创新赋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兴趣。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此次活动中,中外大学生深入北京、杭州、武汉、青岛、齐齐哈尔、文昌等地的科技创新企业,了解科技创新如何盘活传统企业、带动新兴产业、突破前沿行业。
沈阳师范大学的实践团队通过查阅资料、云端参观、举行线上研讨会等方式,了解中国工业博物馆和当地某机器人制造公司,看到了振兴辽宁过程中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领域融合的具体应用。
在齐齐哈尔市的“中国制造业的第一重地”——中国一重集团,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实践团队近距离参观轧辊、水压机等装备的生产过程,聆听这座老国企凭借自主创新再次焕发生机的故事。
在中国海藻科技馆、国内首家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大学的中外学生感受海藻科技,体验海藻产品,了解了海藻产业的发展历程。
习近平主席在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始终把青年看作推动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鼓励青年在参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展现青春活力。中外大学生在参观科技企业中深感科学技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价值,并深入其中,贡献出青年智慧。
西北工业大学的实践队员在文昌航天现代城展厅,回顾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了解世界航天发展态势,畅想世界航天的未来探索。“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努力打开了人类通往未来的大门。国家间的技术水平可能存在差异,但在人类征服宇宙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团结一致,这是中国向世界传达的信息。”巴基斯坦籍留学生Atif每每看到火箭离开地球,都会不自觉地沉浸在人类这一伟大成就所带来的震撼中。
为助力北京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20余名来自北京高校的中外青年深入调研行业主管部门和高新技术企业,并就如何扩大数字经济试点范围、数据安全与数据确权等问题深入探究,形成了扎实的调研成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全球议题提出了青年建议。
来自津巴布韦的中央财经大学留学生大卫在活动中第一次接触到L4高级别无人驾驶汽车。“这次实践营使我看到了北京的另一面,也切实感受到了中国制度给世界带来的‘中国智慧’。”大卫认为,“中外年轻人都拥有塑造未来的力量。这段经历激励我要用青春的力量在中国继续用心学习,带着中国经验促进非洲的发展。”
感受红色文化 解读发展密码
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在中国大地上,每天都在发生饱含温度与真情的生动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不难看见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更不难看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包容开放的智慧。今年暑期,中外大学生在一个个中国发展故事里看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复旦大学中外大学生参观了中共二大会址“石库门里的纪念馆”,领悟中国共产党不惧牺牲、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领悟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韧性;在老党员的生动讲解下,东南大学中外大学生的思绪被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来自东南大学的东帝汶籍留学生艾萨克深受感动,“正是因为这些伟大的共产党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使这个政党与时俱进、永葆活力”。
枫树坪下听传统,八角楼前觅灯光。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借着一根灯芯的微弱光亮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不朽著作。来自赤道几内亚的留学生卡门在此行前就对八角楼“一根灯芯”的故事颇为熟悉。这次来实地体验,让她对中国共产党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最终走向胜利多了一分钦佩。
红色精神代代延续,薪火相传。纵使社会外部条件不断变化,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
在云南宣威,昆明理工大学的中外大学生聚焦“边疆地区教育发展”,深入普瓦村普瓦完小,对学校建设、师资力量配备进行详细调研,并为小学生上了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课程。他们调研发现边疆教育取得了新突破:宣威市小学学龄儿童毛入学率99.9%,初中毛入学率100.05%,高中毛入学率93.9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6.01%。
在广西南宁,广西民族大学的中外学生一同走进中国-东盟金融城林立的高楼和标志性建筑。近年来,南宁片区跨境电商产业和全球跨境贸易服务快速增长。从第一批进驻者,到现在RCEP的生效实施,广西试验区外贸进出口总额高达503.2亿元。老挝留学生宋思雅看到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的繁荣景象,希望毕业后能留在南宁工作,为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我想,正是因为共产党员真诚地帮助人民,这些进步才得以实现。”就读于东南大学的东帝汶籍留学生艾萨克觉得南京市江宁区城市建设档案馆“宛如一本历史教科书”,馆内展示的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真挚故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在美丽的印达村参观了繁荣的农村街道,打破了我对中国农村的固有印象。”一名来自南京邮电大学的埃塞俄比亚籍留学生说,未来的中国一定会更好、更强大。“过去中华文化对我来说是神秘的。”沉浸式体验过景泰蓝制作的留学生兰娜表示,“我愿意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并将其传播给更多的留学生,将这些艺术品带回我的国家。”
中外大学生在这次实践中理解了“百闻不如一见”的含义,并在近距离接触中读懂了今天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理解了中国发展的模式和道路。大家都希望成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将行千里路的所见所闻所思带去四面八方。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军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