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为经济发展注入“原动力”
【经济界面】
光明日报记者 邱玥
从木工、抹灰到美容、时装,从数控车到云计算……9月中旬至11月下旬,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正在15个国家分散举办。目前赛程过半,中国代表团在已完赛的27个项目上获得15枚金牌,有望再次获得金牌榜第一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力争到2035年,技能人才规模持续壮大、素质大幅提高,高技能人才数量、结构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
我国在世界技能大赛上频创佳绩意味着什么?如何看待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技能趋势”和当前我国技能人才的发展状况?未来,如何实现高技能人才数量、结构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的发展目标?
世界大赛频频获奖背后的“技能趋势”
最近,一位来自浙江的00后小伙凭借“‘刮腻子’刮成世界冠军”一时间冲上热搜,他就是来自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的马宏达。凭借自己的努力,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他一路过关斩将,在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中夺冠,为中国队在该项目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其实,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不仅仅是“刮腻子”那么简单,它是指用涂料、装饰材料等对房屋建筑进行修建、改善和整修,考验选手的金属框架建造和石膏板安装技术,以及隔音、隔热、防火、抹灰、装饰线条制作与安装和艺术创意等技术的运用。“整个比赛工艺复杂、工序烦琐。一名优秀选手只有掌握所有的工艺工法,并且在每一个环节都稳定发挥、做到极致,才有望获得金牌。”马宏达说。
世界技能大赛是最高层级的世界性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我国自2010年加入世界技能组织以来,已参加了5届比赛,今年是第6次参赛。首次参赛即获得奖牌,第43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第44、45届连续获得金牌榜、奖牌榜、团体总分第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技能竞赛管理处处长翟涛表示,中国代表团在世界最高技能竞技舞台上不断创造佳绩、勇攀巅峰,是我国技能人才实力不断提升的有力彰显,也从侧面展示了我国近些年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成就。“在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摘金夺银的技能小匠,是我国技术工人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的一个缩影。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后继有人,可以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在马宏达看来,我国是科技强国,也是制造业大国。国家发展既需要顶尖科技人才,也离不开一代代工匠的辛勤付出,“作为青年工匠,我要传承‘老手艺人’的衣钵,把技能学精学透,用所学所能助力国家发展”。
“当前,技能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的新货币,要深刻理解把握劳动力市场的‘技能趋势’。”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陈玉杰表示,如何瞄准产业发展趋势,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顺利实现,也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对企业来说,高技能人才对企业技术创新、提升内在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宏指出,高技能人才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解决现场疑难问题,一般承担有较高创新性要求的工作。在一些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少数高技能人才还要参与企业重大生产决策、技术革新方案论证、科技创新成果试制定型等关键工作。激发高技能人才创新活力,对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加快创新技术成果转化落地、保持甚至增强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
提升技能人才素质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人社部门在顶层设计、制度建设、政策供给、重点攻坚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21年年底,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0%。规模大幅增长、地位不断提升、作用更加凸显。
但是,从整个就业和经济发展需求看,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总量仍然不足,一些岗位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例有所上升,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差距。从结构上看,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层级结构不够合理,领域分布不够全面。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托育、护理、康养、家政等民生重点领域,“千工好招,一技难求”成为结构性矛盾的真实写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吴帅表示,从我国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来看,当前矛盾突出表现为“四多四少”:初级工多、高级工少,传统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单一型技工多、复合型技工少,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关键短板。从就业领域看,当前矛盾突出表现为“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其中,“就业难”主要体现为部分劳动者知识技能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招人难”主要体现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
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相关负责人认为,当前,技能人才短缺现象较普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出现年龄断层,难以满足企业需求,不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究其原因:一是技能劳动者职业发展渠道单一、上升空间不足、成长通道狭窄、工作条件艰苦、待遇相对偏低。相当数量的企业针对一线劳动者尤其是青年职工群体的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培育工作不充分,部分劳动者不愿意到车间一线工作,一些技能劳动者希望尽快转到管理岗位。二是我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较为浓厚,“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良好氛围尚未全面形成。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势必影响我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制造业的发展。”该负责人说。
供需两侧发力打破职业发展“天花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人才供给侧来看,需要通过社会制度集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力量,汇集各方资源,构建覆盖全产业链、全职业生涯的技能开发体系。”陈玉杰表示,一是多向发力,打好政策“组合拳”。一方面,从培养端发力,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从制度设计上发力,建立国家资历框架,贯通教育培训体系。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关键领域改革。聚焦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破解制约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三是着眼未来发展,积极应对新问题新挑战。为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冲击,加强数字技能培养,实施数字教育培训资源开放共享行动,建立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同时,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结合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做好高技能人才供需预测和培养规划。
陈玉杰认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切实抓好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和保障等环节工作,建立培养快、使用好、评价准、待遇优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氛围,将外生的制度设计转化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内生的发展动力。一方面,从供给侧抓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另一方面,从需求侧营造“尊重技能”的社会环境。
长期以来,社会地位不高、发展空间有限是制约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的重要因素。“应从发展通道建设、荣誉奖励、政治参与等方面进行路径设计,进行一系列针对性部署。”吴帅说,比如增加职业技能等级,通过在高级技师之上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打破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天花板”;畅通流动渠道,通过支持事业单位面向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招聘工作人员、选拔党政干部,鼓励企业加快技能序列与专业技术或管理序列的贯通,打造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立交桥”;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推进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职业技能等级间的转换互认,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统一“通行证”等。
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相关负责人指出,针对技术工人短缺和劳动者不愿到生产一线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实施一系列“组合拳”:一是通过“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激励高技能人才在企业、院校发挥作用,提升他们的“成就感”。二是通过“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完善技能人才稳才留才引才机制”,从增加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关爱技能人才等角度出发,让高技能人才乃至其家庭成员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三是通过“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进一步打破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天花板”,鼓励其钻研业务、加强学习、提升技能,增强他们自我提高的“动力感”。四是通过“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力度”“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增强社会各界技能人才的认可度,让高技能人才有发自内心的“荣誉感”。
“未来,我们将向着‘尊重技能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的目标不断努力,让更多的劳动者愿意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该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超过26%。
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0%。
十八大以来,全国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2亿人次。中国代表队连续两次荣登世界技能大赛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榜榜首。
全国有2492所技工院校,在校生达420余万人,每年向社会输送约百万名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7%以上。
(邱玥整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