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飞天圆梦丨 我与空间站共成长 ——文昌发射场青年科技群体素描

发布时间:2022-11-01 15:20:00来源: 新华网

  碧海蓝天,椰风习习。

  10月31日,文昌航天发射场——这座近年来新晋的“网红打卡新地标”再一次吸引世界目光,15时37分,伴随着01指挥员廖国瑞一声响亮的点火口令,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壮丽出征,将梦天实验舱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太空家园”最后一块拼图组装完成。

  从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到现如今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文昌航天发射场为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做出重要贡献。伴随着一枚枚长征火箭的点火升空,一批批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航天发射任务中奋斗追梦、茁壮成长。

  航天报国航天强国,把理想情怀融进空间站建造的伟大事业

  “5、4、3、2、1,点火!”

  历史会记录下这一刻,会铭记住下达点火口令的这个身影。身着蓝色工作服,下达点火口令的正是文昌发射场金牌01指挥员廖国瑞,从去年4月,在天和核心舱任务中完成了自己航天生涯的“01”首秀,到今天圆满完成梦天实验舱发射,空间站建造任务的三个舱段发射都是由他担任01指挥员。

  2010年,硕士毕业的廖国瑞怀揣航天报国梦想来到文昌航天发射场。“2007年,我在攻读硕士学位时看到了文昌发射场建设立项的新闻,那时候就埋下了要前往我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建功立业的种子。2010年我来到这片热土,投身到火热的建设中,亲身参与、见证了文昌发射场从无到有的过程。”回忆到起这段往事,廖国瑞感慨万千。

  来到发射场后,他的第一个岗位是火箭控制系统岗位操作手。火箭控制系统被比作火箭的“神经中枢”,肩负着确保火箭姿态稳定、准确入轨的重要任务,为担任“01”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和经验基础。

  白天在厂房仔细研究火箭控制系统每个零部件,一有不懂就向老师傅、老前辈请教,短短半年就收集整理了两型火箭控制系统几十万字的资料,还参与编写了长七、长五控制系统和地面测发控部分教材,在汗水浇灌中,个人能力素质得到飞快成长。

  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2017年,天舟一号任务蓄势待发,天舟货运飞船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将承担起我国空间物资输送的使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次任务中,廖国瑞扛起火箭控制系统指挥员的重任。2021年天和核心舱发射,经过多个重要岗位历练考验的廖国瑞开始走向舞台中央,成为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01指挥员。

  “今年4月12日,习主席亲临文昌航天发射场视察,对我们给予了高度肯定,指出我们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我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场,是我国深空探测的重要桥头堡,在我国航天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与新一代发射场共成长的航天人,我的使命就是确保发发成功、次次成功,用圆满完成空间站建造的实际行动,为建设航天强国再创佳绩、再添荣光。”廖国瑞坚定地说道。

  创新突破自立自强,把青春智慧奉献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壮丽征途

  火箭点火升空后,剧烈的高温带来的水蒸气逐渐消散,高耸巍峨的火箭发射塔架逐渐露出全貌,在阳光照射下闪耀着蓝色的淡蓝色金属光泽。塔架这身淡蓝色的“防腐战甲”就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航天发射场可靠性重点实验室工程师张东玖与所在团队共同研发的杰作。

  文昌航天发射场地处热带海洋性气候带,具有“高温高湿高盐雾”的特点。无论是钢架结构的塔架设施,还是金属材质的设备器件,盐雾腐蚀对发射场区的各类设备设施使用寿命及稳定可靠性都造成了巨大影响,张东玖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发射场防腐。

  文昌发射场建设之初,我国对南海大气腐蚀研究刚刚起步,探寻文昌发射场地区大气环境的腐蚀规律成了场区防腐工作的迫切需求,也成了张东玖他们实验室肩负的责任和目标。她和同事们开展了20余项专题项目研究,进行了无数次暴露试验,投放了试验器件近3000件,历时5年,建成了文昌大气试验站,终于揭开了文昌大气海洋气候腐蚀规律的神秘面纱。

  2020年长五B首飞成功,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空间站建造任务进入加速阶段,一发又一发大国重器等待飞天,给发射场的防腐工作带来艰巨挑战。

  在探索场区大气腐蚀规律的同时,她牵头建设腐蚀加速平台,为了能尽快获得丰富的实验数据,她把家安在实验室,一床棕垫、铺了一套被褥,很多个中午和晚上,把幼子哄睡了安放到一旁的垫子上,她就继续做实验。

  艰辛的汗水结出了创新的硕果,重点实验室的加速平台模拟出发射场区的高盐高湿高温条件,在循环不断测试中,能快速判定各类材料的适应能力,构建起了跨越不同数据类型的防腐信息数据库,不仅初步实现了场区腐蚀环境的可视化,还为场区各类设备器件筛选提供了有力参考,为航天发射任务防腐工作开展提供了有效数据支撑。

  “建设中国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重要目标,也是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能够亲身参与、亲眼见证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在我们手中建成,我们团队感到无比荣光。”张东玖接受采访时说道。

  艰苦奋斗勇挑重担,把忠诚担当书写在逐梦九天的星辰大海

  “西沙跟踪正常,观测信号正常……”

  在长征五号B 遥四运载火箭升空后,西沙卫星观测站技术室主任车振纲就紧紧盯住大屏的跟踪数据曲线,直到一声声“跟踪正常”的调度口令传来,一直紧锁的眉头才稍微舒展。从满是珊瑚石的小岛到执行超过100次任务的现代化航天观测站,车振纲见证了西沙观测站的从无到有,也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守望海天的忠诚赞歌。

  2012年,为满足文昌航天发射场建成后执行跟踪测控任务的需求,西沙卫星观测站应运而生。乘坐着一艘排水量仅有75吨的渔船,在海上漂泊了40多个小时后,车振纲踏上了小岛,成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渡海登岛第一人”。

  “刚刚登岛的时候,目之所及都是荒凉,岛上高温高湿高盐雾、没淡水没土壤没社会依托,还经常面临台风肆虐,我们在这样的条件下自己一砖一瓦建起了现如今的这些机房。”回忆起这段艰苦创业的岁月,车振纲仍然记忆犹新。

  除了生活上的艰苦,精神上的磨砺也十分考验人,小小一块岛屿不足0.5平方公里,一登岛就是半年,只能隔着茫茫大海,在电话里对亲人倾诉思念。面对极为艰苦的环境,这里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更没有一个人打过退堂鼓。登岛创业者们斗天斗地斗风浪,种花种树种信仰,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尽快形成观测能力,圆梦星辰大海。

  2020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两场进入超高密度任务期,西沙卫星观测站任务由原来的年均10次左右跃升到年均20+。特别是2021年之后,天和核心舱、天舟货运飞船、问天实验舱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接踵而至,车振纲和同事们承担起为空间站建造保驾护航的重任,很多人以岛为家,每年至少有200多天在岛上坚守,护航火箭飞天。

  驻岛观测系统组长李桥辉说道:“一想到我们肩负着航天报国航天强国的神圣使命,在为空间站建造这一载人史册的任务做贡献,我们就斗志满满,对这座小岛也爱得更炽热、更深沉。”

  在一次次重大任务考验下,一批“南海之星”也不断涌现:雷达系统工程师宁先举,在空间站建造任务中锻炼了一首精准捕获的绝活,仅用6秒就能完成目标跟踪捕获,被誉为“金牌操作手”;原技术室主任郭建东带领党支部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营造缺信息不缺信仰、缺蔬菜不缺疏导、缺依托不缺依靠的良好氛围,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仰望苍穹、群星璀璨,在浩瀚星空与蓝色地球间,中国空间站正缓缓飞行,航天员们居住在宽敞的“太空家园”中进行天地视频通话……载人航天走过三十年之际,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想象中的画面,如今在文昌航天人手中变为现实,中华民族千年梦圆,正是因为有着一批又一批这样的航天人,把青春融铸进祖国的航天事业,把奋斗的身影镌刻在逐梦太空的伟大征程中。(胡煦劼 黄国畅 屠海超)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