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放中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作者:刘志彪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2022年第17期发表的《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对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取向会不会变成关起门来封闭运行,成为封闭的国内单循环的疑问,给予斩钉截铁的回答:“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我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科学认识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主动作为、善于作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发挥内需在开放发展中的作用
如果我们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简单地称之为以国际市场主导的发展格局的话,那么可以发现,这种发展格局的最重要特征是经济增长对外依赖程度较高,不仅技术,而且市场也主要是依赖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而我国自己则成为全球加工制造生产的平台。
从统计数据可知,以国际市场主导的发展格局在2006年达到峰值,而后因我国扩大内需战略作用奏效,出现一路向下调整的基本态势。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峰值的67%下降到2019年的近32%,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最高时的10%以上降至目前的1%左右,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
从理论上看,形成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发展格局,需要把自己的市场向全球进一步开放,据此不仅可以形成对全球商品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从而通过最大限度地吸引全球人才、技术和知识来发展本国的创新经济,而且也可以为全球商品要素资源的供给创造需求,为长期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来自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即中国基于内需的开放发展,一方面能让庞大的国内大市场具有“向内集聚资源”和“向外集聚资源”的双重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地拉动世界经济增长,进一步凸显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确立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发展格局,绝不意味着未来发展可以不利用外国的要素,更不意味着结束对外开放,而是要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让更多的国内外发展资源更深入地参与中国嵌入的全球创新链。
确立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发展格局,跟中国与世界经济要进行再平衡的总体趋势和我国战略转变直接相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宏观经济政策开始意识到大国经济长期以国际市场主导发展格局,对世界经济均衡与国家稳定、安全将会产生巨大冲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扬弃单一的出口导向战略,把扩大内需作为基本立足点,推动经济发展向内需主导转变,推动经济全球化从客场向主场转变,以充分发挥内需在链接和推动国内外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做出这样的选择,也与国内新一轮的发展条件变化和发展资源形成有关。从需求看,我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和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使我国的消费以及由此派生的进口需求和投资需求位居世界首位,今后仍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从供给看,我国有庞大国内市场刺激出来的全球最大的生产能力,不仅拥有全球最完整的生产门类和体系,而且能够根据国内外需求变化,满足全球市场对质量品质要求不断趋严的商品服务需求。因此,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是当今世界经济再平衡的要求和趋势决定的,是我国经济全球化战略方向转变决定的,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决定的,绝不是为了实施封闭的国内单循环。今后,随着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我国以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发展格局特征会越来越明显。这也是大国经济发展演变的一般模式。
新发展格局的基本特征:开放发展中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我们理解,这种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一方面是主要利用自己的市场和要素而不是依赖别人进行自主创新,形成现代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另一方面是要在开放中参与全球创新链的合作,在合作中实现高水平自主创新。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掌控全球产业链的各个关键环节,更不可能靠封闭完成创新链中各种复杂的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产业扩张活动。同时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也意味着需要利用庞大的内需去链接、联通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以国内市场拉动或驱动国外市场,打通经济循环在各关键环节的痛点和堵点,实现市场利用的自我控制和自立自强。
在开放发展中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取决于我们如何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这首先需要树立科学理性的认知。为此我们坚持开放发展观。首先,坚持开放发展是我国不能动摇的基本国策。在当今某些逆全球化浪潮下,对外开放的地位不仅没有下降,而且显得更加急迫和重要。对外开放的外部环境越是困难,我们越要坚持基本国策,对此决不能发生任何动摇。其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现阶段还有很多产业技术领域与世界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即使是一些相对领先的领域,也需要与世界交流和学习。再次,在涉及多边联系的国际经济活动中,需要强调利益共享和利益协调。最后,对于开放、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要增强在对外开放环境中动态维护国家安全的本领。安全是底线,但是高水平的安全必须在开放发展中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以发展保障安全。
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克服外部环境和规则接轨的障碍
在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发展格局下,我们能不能把已经开放的大门继续开大,主要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外部环境和对内开放或国内改革的问题,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加大对内开放来有效地与国际规则进行对接。
一方面,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绝对优势、完整工业体系的比较优势以及制度等方面的政治优势,实施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拥抱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美国主导全球产业链重组的现象,对中国来说并不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结束,而是经济全球化的形式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其中最本质的变化,就是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的落幕,而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则正在形成。即中国要利用自己强大的全国统一大市场,逐步形成以内需为主要驱动力的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今后国门大幅度的开放,都要在内需主导的力量下来进行,不仅由此吸引更多的国际合作伙伴,而且以此为诱导大力发展自主创新技术。同时我们也要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尽力实施各种可能的、更多的单边自我开放和多边协调开放措施,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合作参与我国发展的国际力量。
另一方面,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规则改革和对内开放,有效对接全球通行的先进规则。如要继续放宽市场准入,推出若干有标志意义的开放举措。在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日益突出的趋势下,外资仍然是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连接的纽带和相互促进的重要动力。再如,我们还要继续加大国内投资营商环境的优化力度,尤其是改善和提升中西部地区的投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的改善过程也就是对外开放的深化过程。当越来越多的外资是由于庞大的国内市场的吸引力进入中国,公平竞争环境的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国内规制的改革,其重要意义一点也不亚于对外资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的取消。过去,中国对外开放主要靠优惠政策去创造政策洼地,吸引商品要素资源流动型。现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实施制度型开放,使政策规则统一和一致,吸引外资和产业转移主要应该靠改善和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投资营商环境。其中,政策和规则的透明度、产权保护、公平竞争、鼓励竞争反对垄断,是我国优化营商投资环境中最需要加强的重点,也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工作要点。(刘志彪)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