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百大学生加入“皖燕护巢”行动
不久前,安徽省黄山市住建部门召开座谈讨论会,对《黄山市农村自建房质量控制导则(初稿)》进行审议、探讨和修改完善。列席会议的,还有11位受邀前来的特殊嘉宾——参与当地自建房排查整治的大学生志愿者。
今年暑期,他们“兵分五路”深入黄山6个县区,排查近800户房屋,围绕城乡自建房的基本信息、结构性安全、使用功能等方面进行调研和检查,其中包括徽州古民居。
黄山黟县的传统古村落较多,建议将老房改造成旅游景点,更好地展现乡村文化;危房附近应当设置安全提示标志,要尽快修缮;路边住户围墙不能太高,以便展现老宅子背后的旅游风景……座谈会上,这群年轻人从各自专业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建议,为社会实践交上一份合格的“作业”。
今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6个省市开展“返家乡·协助城乡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徽相关工作由安徽省住建厅和安徽建筑大学共同完成,双方编制活动方案、技术要点、工作手册。
最终,安徽建筑大学近300名学生志愿者,在专业教师和属地政府部门带领下,深入合肥市、淮北市、芜湖市等9市的基层一线,开展“皖燕护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包含自建房现场排查、信息录入、台账建立、知识普及等工作。
与此同时,各市住建部门成立领导小组,对学生进行系统技术培训,安徽建筑大学及时收集学生诉求,购买保险、制定安全预案。学生们回到各自家乡周边的农村、城中村、老旧小区、待改造小区等区域,走街串巷,克服连续高温,执行工作任务。
吴瑞是该校土木水利专业研一学生,前往合肥市包河区烟墩街道开展排查工作,村居房屋分布分散、复杂,他就通过建筑底图专业软件“图斑”进行定位和数据处理。每天早上8点至11点,下午2点半至5点,他会顶着高温,带着登记表、卷尺等工具前往工作一线。
在一处平房里,吴瑞第一次在书本之外看到墙体斜裂缝。他迅速调动专业知识,测量了几处斜裂缝数据,现场向工作人员作出建议,判定该房屋为危房。村干部第一时间和村书记联系,村书记迅速召集村干部开会,决定将群众安置到其他住处并组织拆迁。吴瑞随后封锁门窗、安装隔离带,展开后续工作。
父母非常支持吴瑞在家门口参加实践活动,认为“这是在为国家出一份力”。这段实践经历也影响了他的专业方向选择。本科阶段,他一直认为土木工程专业就是研究基础建设,经过“真刀真枪”的房屋排查实践后,他将专业方向定位在防灾减灾上,以后还将系统学习房屋修缮。
该校2021级测控专业的童贤涛和17位同学前往合肥市肥东县马湖乡,负责18个社区的房屋排查工作。起初,社区干部对这些年轻人“不抱期待”,担心他们吃不了苦,建议他们坐在办公室里填报数据。
登记户主信息、研究数据排查要点、测量房屋裂缝的深度和宽度……但18位大学生坚持每天6个多小时的现场工作,用行动证明自己。他们跑遍了6个社区近700户人家,还教会基层工作人员使用建筑专业的软件。
“房屋是砖瓦结构还是砌体结构,外部是否有倾斜楼盖的倒塌,内部是否有裂缝,承重柱和梁是否有损坏。我们将危房判定的一系列技术标准烂熟于心。连堆杂货的附属房、砖和板搭建的小阁楼都仔细检查。”童贤涛回忆。
其间,有的村民不太配合,童贤涛则用手机搜索出相关新闻事件,跟村民讲道理,强调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的重要性,逐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作为后方“指挥部”的成员,来自校学生会的王昊良负责搜集各地市报上来的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自建房数据,并进行汇总、上报和及时更新,同时做好志愿者协调组织和管理工作。“在社会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内心充满了成就感,这也是学习城乡规划专业的意义所在,未来我希望去基层工作,为建设美好乡村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他说。
在该校公管学院赴黄山实践队的指导老师牛勤看来,经过这次活动历练,学生们不仅专业技能有了提升,沟通技巧、口头表达能力也都有进步。她还观察到,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增强了。原本通知学生下午2点前赶到位于市区的会场,住在县区的同学中午12点就已经来到会场等候,有人甚至转了几趟公交车。每天活动结束回到家,同学们都会主动地在微信群里报一句平安。
“青年学子深入城乡开展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有助于增强责任意识和专业技能。”安徽建筑大学党委书记孙道胜表示,学生们在活动中承担安全信息情报员、安全监督协管员、安全知识讲解员等工作角色,助力构建城乡自建房安全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加速先进技术的普及应用。未来将加强和政府部门合作,发挥师生专业特长,为安徽城乡自建房屋安全水平和安全监测能力持续提升贡献建大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