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发布时间:2022-09-29 10:36: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地方经验】

  作者:陈名杰(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对于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加快建设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突出价值挖掘,增强人民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做好新时代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必须深入挖掘文物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开展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深入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深入阐释文物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北京拥有大量等级高、类型全、影响力大的文化遗产。据统计,北京现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204座备案博物馆,不可移动文物3840处,数量和质量在全球大都市中都排在前列,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形象。

  北京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之一,革命文物丰富、红色基因深厚。深入挖掘这些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有助于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承载地。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建成了“十大建筑”、地铁1号线、首钢、密云水库等一批重大工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批体现首都经济发展成就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文物藏品集中涌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应以历史文化保护为抓手,突出北京作为“四个中心”和“双奥之城”的独特魅力,彰显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突出系统保护,全面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

  文物保护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保护好文物本体,也要保护好赋存环境,不仅要“见树木”,还要“见森林”;既要保护管理好有形的文物,也要研究阐释好无形的精神文化价值,实现“有形”与“无形”有机统一;不但要让文物“活下去”,更要让文物“活起来”,切实维护好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

  近年来,北京突出系统保护理念,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以强化两轴、四重城郭、棋盘路网与六海八水的空间格局为骨架,全面加强老城空间格局保护;以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牵引,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承载区和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典范区;以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建设为统领,对历史河湖水系、历史文化街区、皇家园林、古树名木、风貌视廊等实施整体保护利用;以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为重点,统筹推出建党、抗战和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

  与此同时,北京逐步健全文物保护、研究阐释、政策制度、功能发挥四大体系。在健全文物保护体系方面,统筹做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在健全研究阐释体系方面,对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进行系统化、理论性思考,找准定位内涵、历史意义、时代价值,深化文物价值阐释;在健全政策制度体系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制定出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政策法规文件,形成上下一致、前后衔接、切实管用的制度体系;在健全功能发挥体系方面,推动文物工作积极融入发展大局,主动对接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历史文化与先进技术、新兴业态、周边产业有机融合。通过创新展览展示,精心推出集陈列展览、教育活动、学术研讨、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精品展陈;通过《最美中轴线》《博物馆之城》等品牌节目,彰显文化遗产魅力;通过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北京公众考古季、北京古建音乐季等文化活动,吸引社会公众参与;通过文物主题游径和文物文创大赛,让更多的人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践行者。

  突出人民共享,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历史文化遗产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文化资源。要加强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深入挖掘其中蕴涵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现出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精神品格等方面的契合性、相容性揭示出来,使之真正成为当代文化和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文物,传承文化遗产。要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机,通过展示、演出和媒体等载体,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制度、公众和舆论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作用,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突出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我们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广泛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前景广阔。例如,始建于元代的北京中轴线集中展现了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杰出才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北京持续举办国际学术研讨活动,开展各种中外文化交流,既讲好历史上北京中轴线的精彩故事,也阐释好当代北京中轴线的重要作用,帮助世界读懂中国。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同时代的欧洲刮起了一股模仿中国园林艺术的旋风。近年来,北京通过“数字圆明园”和“三山五园国际巡展”等项目,加强了同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