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抓住发展主动权
作者:荣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准确把握和深化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对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
首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使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循环,是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即往复回旋。社会再生产也存在循环,在形式上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周而复始。生产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起点,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最终环节,也是新一轮再生产的起点。经济循环畅通无阻,本质上就是要打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梗阻。只有消费完成,生产才有价值,不以消费为最终目的的生产必然不可持续,经济循环就会中断。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整个循环系统畅通,经济发展就有利。反之,哪个环节阻滞,上下游都受影响,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
其次,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自立自强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强化自主创新,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认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经济发展就是整个经济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目前,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被“卡脖子”的情况需要引起重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而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有自力更生。历史经验和国际实践也表明,从引进吸收到原始创新,科技自立自强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再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大动力是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关系,不断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向内看,改革又到了新的历史关头,要进一步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向外看,经济全球化遇到一些回头浪,但世界决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是开放的条件,开放是改革的外部推动力;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每一轮的改革,总是伴随着新一轮的开放;更深层次的开放,总是推动着改革进一步迈向纵深。
最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优势条件是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是由众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超大规模市场能够推动劳动分工深化,进而促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成本降低以及产业竞争力提升。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人口、1.6亿多户市场主体,大量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有条件、有能力充分发挥大国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这种全面发展的超大规模市场,既为应对不确定性因素提供了充足有效的回旋余地,也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和强力支撑。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
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主动选择的战略举措。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2008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此外,过去偏重于以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带动国内、首先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旧“双循环”格局越来越难以为继。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叠加背景下,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最大程度激活内生动力和内生因素,以国内发展基本趋势向好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
第二,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方向。国民经济可分为供给和需求两个基本方面,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改革和管理是从供给侧入手还是从需求侧入手,应以经济发展的矛盾运动要求为根据。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由主要依托要素成本低的竞争优势转为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为战略支撑,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的关键在于供给侧。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有效供给能力强可以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第三,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纵观世界各国,大国经济一般都是内需主导型经济。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商品零售市场,是汽车、手机等成百上千种产品的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投资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扩大再生产、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在工业化方面,新型工业化不断深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蕴含巨大投资潜力。在城镇化方面,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但户籍城镇化率仅为46.7%,城镇化率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将带动相关投资和消费增长。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攻方向。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作为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和知识产出国,我国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然而,还有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依然存在。我国在一些重要产业的核心技术、基础研发工具、关键部件和工艺设备等方面仍存在断链风险,这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重要症结,也是我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关乎发展全局。当前,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快速发展,并将重塑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制高点。要着力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强化原始创新,抓好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创新,形成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研发高地。
第五,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中心任务。产业基础能力是决定产业链控制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产业链现代化是使产业链具备高端链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领先于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水平。目前,在全球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分工格局中,发达国家处于领导和优势地位,我国主要从事生产制造等环节。当前迫切需要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第六,健全现代流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高效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当前,我国骨干流通网络逐步健全,流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环境显著改善。但流通体系还存在不少堵点,从物流体系看,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融合不够,尤其是疫情冲击下航空运输能力不足、境外物流网络欠缺。从市场环境看,统一大市场尚不健全,要素自由流动存在一定程度的壁垒,商品和服务跨区域流通仍不畅通。要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
第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分配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是生产关系的重要体现。社会再生产的协调顺利发展,客观上要求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社会资源,按照一定比例合理分配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当前我国经济循环不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分配环节存在梗阻。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要坚持循序渐进,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第八,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粮食是一个国家最重要最基础的资源,关系到人民的生存问题。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我国能源自给率总体保持在80%以上,但油气进口规模大、对外依存度高仍是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能源安全面对的核心问题。粮食和能源安全对中华民族生命攸关,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保证粮食和能源安全。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