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年:首都功能显著增强,实现历史性突破
过去10年,与北京相关的统计数字有增有减:减少的是人口总量、城乡建设用地和建筑规模,增加的是地区GDP总量,从1.9万亿元增长到4.03万亿元,人均GDP居全国之首;减少的是PM2.5的年均浓度,10年降低60%,增加的是蓝天数;减少的是办事证明,增加的是百姓便利;减少的是对青年人才发展的桎梏,增加的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
在北京市委今天举行的“中国这十年·北京”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0次考察北京、18次对北京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为关系首都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重要规划、关键事项把关定向,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这10年,是首都功能显著增强、协同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的10年。”陈吉宁说,10年间,北京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了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
对北京来说,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这是一场携手河北省举办的、能载入史册的冬奥盛会。陈吉宁说,北京市始终以分内之事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轨道上的京津冀”开启了三地居民同城生活的新时尚。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陈吉宁说,协同发展战略的纵深推进,打开了优化北京城市功能布局的新思路,拓展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空间,走出了一条人口密集地区优化发展的新路子。
在疏解非首都功能后,北京按照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扛起了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责任。
陈吉宁说,围绕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从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改善创新的生态体系3个方面发力,实现了科技创新全面跃升,涌现了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
在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围绕信息、生命、能源3个领域,北京打造了中关村、昌平、怀柔国家实验室,并已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陈吉宁介绍,昌平实验室的谢晓亮院士团队已经发现了新冠病毒的逃逸机制,这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非常重要的重大科学发现,筛选出了新冠光谱综合抗体药物,目前已经进入到药物的开发阶段。
陈吉宁还重点介绍了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的北京经验。在他看来,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北京人才观之变,“拓展了北京人才的宽度”。如今,围绕创新链,北京把工程师、知识产权律师、创业者等纳入了人才支持范畴,建立了不同的人才评价标准,根据人才成长特点给予相应的支持,让各类人才各尽所能。陈吉宁说,北京实施了“雏鹰计划”,将更多的科技资源投向青年人才的培养,让他们不要急功近利,勇于选择难题,心无旁骛做更长期的研究。
在“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牵引下,北京在创新领域实现了6个“翻番”,包括全市的R&D(研发)投入、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中关村示范区的企业总收入以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
发布会上,陈吉宁还提到一处“网红打卡点”——北京市怀柔区喇叭沟门乡,也被称为“观星乡”。空气干净了,在北京看星星也成了时尚。蓝天保卫战让北京蓝天常在,陈吉宁说,这10年是污染防治力度空前、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变化的10年。2021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3.1%,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
天蓝,水也清了,北京劣V类断面全面消除,永定河等五大河流全部贯通,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6年回升,城市森林覆盖率由38.6%提高到44.6%。
陈吉宁说,这10年,是人民生活稳步提升,城市风貌实现历史性改善的10年。北京创造性开展“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改革,探索形成以接诉即办为牵引的超大城市治理“首都样板”。以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3958条背街小巷在焕然一新的同时留住了乡愁。
本报北京9月1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