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佛山市顺德区:邀青年人才共赴高质量发展未来

发布时间:2022-08-17 14:46: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这是一次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8月11-13日,2022百所高校佛山·顺德行活动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举行,百余名高校团委、招生就业处、科技处、学院负责人、院系专家受邀参加。在今年的活动中,18名高校团委、就业处负责人获颁“高校引才伯乐”聘书。在企业科技顾问聘任环节,4名受聘教师直接与企业相关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为学生物色就业好机遇、好环境。

  持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形式,让这场一年一度的“人才之约”历久弥新。经过多年探索,百所高校顺德行系列活动为校、地、企合作架起一座座桥梁,2015年以来,活动累计邀请超过500所高校、千余名师生到顺德寻机会、谈合作。如今,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佛山顺德,迫切需要人才,也在不断吸引人才、成就人才。

  和往年一样,今年不少受邀教师都带着需求而来。武汉理工大学智能制造系副教授黄丰云就在校企交流环节,一边推介学院发展特色,一边为本专业学生物色实习与就业机会。“我们希望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候,能够参与到装备设计、制造、调试等具体环节中,了解实际的装备设计及制造过程,实现知识的验证与拓展。”在黄丰云看来,这次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对接机会,能让学生在更适合的企业进行相关专业实践。

  专攻机械装备制造的科达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来访者介绍了该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不同模式,包括以项目为载体和以培养学生为载体。他向不同高校的教师发出邀请,“公司所需的人才专业不限于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外语等专业”。这家公司1992年由几名大学生创立,“人才始终是我们最大的资源。”上述负责人说。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徐本涛已是第二次参加百所高校顺德行系列活动。去年,他在活动中认识了不少兄弟院校的同行,大家交流学生工作的难点问题、相关行业就业趋势等话题。今年,他更深切地感受到校企互动的精准性。在实地走访环节,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已投入应用的智慧园区能耗管理平台,让教师与学者见证了当下所处环境的能耗状况,实时的数据更新让高效的暖能管理成为可能。

  “把有关企业的最新成果案例带回学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能在一定程度上破除学生对所学专业就业方向的刻板印象。”徐本涛告诉记者,过去能源专业学生想到的就业方向都是烧锅炉等夕阳产业,“一些新的能源系统案例,能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发展到什么阶段,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陈旧,也充满了数字化、智能化探索空间。”

  从高校教师走访到与企业交流,再到学生反馈需求,一来一往之间,学生的就业观念在更新,就业机会也在交流中得到挖掘。

  据活动主办方介绍,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三所高校已成为2023年“百校菁才顺德行”活动的结对合作单位,将由学校组织大学生走进顺德,通过参观学习、座谈交流、实践体验等形式深入了解当地发展情况,吸引更多大学生来顺创业就业。

  一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才,更吸引人才。诞生过“星期六工程师”“第一代本土职业经理人”的佛山顺德,早已将招才引智、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本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

  2022年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佛山市工业规模继续位居全国前列,装备制造、泛家居产业集群产值均超万亿元,机器人、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1388家增至7100家。当地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由53.6万户增至111.5万户。

  作为广东省佛山市5个行政辖区之一,顺德的成绩单也十分优异。2021年该区工业总产值达11421.6亿元,率先在全国市辖区中突破万亿大关。

  “这里有创新的沃土和成长的无限可能。”活动中,华南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博士陈振国与来访专家学者分享了自己在顺德的创业故事。5年前,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顺德创新园区的建立,让他与顺德结缘,在学院教授的带领下,团队的废水处理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并成立公司。他说,顺德的人才政策福利让他在成家、置业方面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无论是产业基础还是人才政策环境,佛山顺德吸引着不同层次的人才“顺势而来”。在打造青年人才小镇的顺德杏坛镇,美的机电4.0落户于此,将打造世界级“灯塔工厂”,悍高、阅生活、德冠、常捷、威和等优质本土企业也纷纷增资扩产,呼唤人才,创造价值。

  孕育出醒狮技艺的佛山,也在招才引智中翻腾跳跃。正如醒狮中舞狮者要站在一人或多人肩膀上,沿一根竹竿向上,才能完成最难的“采青”,佛山向上跨越、顺德用以借力的“肩膀”,正是以一系列人才政策、引才活动所构筑的宽阔平台。

  用佛山市政府有关负责人的话来说,“采青”表现出狮子不畏艰险、机智勇敢、永不退缩的精神气质,而多年来,佛山与顺德也在招才引智工作中力求精益求精,努力让四海人才在投身当地建设中,共赴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朱彩云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