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晒书”亮宝 展示高超古籍修复技艺
中新网北京8月3日电 (记者 应妮)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的“妙手传天禄 丹心鉴古今——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展”4日将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四展厅开幕。85册(件)展品中相当一部分珍贵古籍经过修复师的精心修复。
中国自古就有通过曝书(晒书)以保护典籍的优良传统。此展正是2022年国家图书馆“晒书”的重要活动之一,既晒国宝又晒技艺,共分以下三个单元:
“天禄零楮 册府重光”单元系统讲述了“天禄琳琅”藏书前编书的形成与损毁经历,图文并茂地呈现“天禄琳琅”后编书的重建背景、外形和钤印特点,以及“文物南迁”“溥仪盗书”等聚散流转故事;梳理国图馆藏“天禄琳琅”珍本书籍基本情况、破损状况及编目整理工作,强调了其抢救性修复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精具利器 匠心良材”单元重点展示了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实施过程,简要概括了国家图书馆数代古籍修复工作的经验积累所奠定的坚实基础,具体介绍了参与本次项目的修复团队,以及修复原则、流程、材料、设备、工具等内容。
“妙手巧艺 古书回春”单元则精选“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具体实例,通过修复前后对比展示修复成果,并延伸介绍本次修复涉及古籍的不同破损类别,如絮化、霉蚀、酸化、虫蛀、粘连、缺损等等。
此次展览展出善本、普通古籍、中外文现代图书、报纸、档案复制件等不同类型展品共计72种85册(件),其中一部分为天禄琳琅旧藏的珍贵古籍,大多是经过修复师用不同修复技法修复的曾经严重破损、不同破损类型的天禄珍籍,另配合展出修复过程中精心制作、选配的材料和工具等48种,让观众不但能观赏重要典籍,同时可以了解大国工匠的划时代技艺。
记者3日在展览现场看到,重点展出的珍贵古籍有宋绍定六年(1233)临江军学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四十卷》,经文徵明、王世懋、季振宜等明清藏书名家递藏,世所罕见,具有极高的文献和版本价值;元大德九年(1305)太平路儒学刻本《汉书一百卷》版本珍贵,但之前地脚处书叶、衬纸纸张表面生有大量霉斑,并存在泥渍、糟朽、残损等,修复后方能一睹真容,充分体现了修复人员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明成化九年(1473)内府刻本《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由朱熹手定其纲、朱熹门人赵师渊撰写其目,因该本原瓷青绢质书衣破损面积大,故采用了补绢仿制与染色、做旧等修复方法,呈现出补绢与原书衣高度匹配的自然老化效果,非常适合观众现场感受“整旧如旧”的古籍修复原则。
展厅还设置了古籍修复场景复原、修复纸样体验等互动项目,向广大观众普及古籍修复技艺及相关知识,让观众进一步深入了解古籍保护理念。在古籍修复室的复原场景区,观众可以用数字化的方式体验“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各种修复形式。而在“修复纸样体验”中,观众可对不同种类的修复用纸进行“科学”检测,通过指定操作可得到一份包括纸张产地、制作工艺、纤维结构等详细信息的纸张报告,增进观众对古籍修复用纸的了解。(完)
新闻背景:
“天禄琳琅”藏书是清代宫廷珍藏图籍的精华与瑰宝,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宫廷善本特藏。“天禄”是传说中的神兽,汉朝宫廷设天禄阁以藏书;“琳琅”原指美玉及玉石之间碰撞的声音,常用以比喻珍贵的书籍,此即“天禄琳琅”藏书名称的由来。清乾隆九年(1744),皇帝命内廷翰林院检阅内府藏书,择其善本进呈御览,并在乾清宫东侧的昭仁殿内列架收藏,御笔亲题匾联,赐名“天禄琳琅”,主要典藏宋、元、明刊本及影写宋本等珍稀古籍。清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失火,波及昭仁殿,乾隆时期收藏在昭仁殿的“天禄琳琅”前编书付之一炬。嘉庆皇帝敕令重修昭仁殿,并命大臣重新甄选御花园与宫中各殿所藏珍籍,用七个月时间完成选目,重建了“天禄琳琅”藏书。由于乾隆时期的“天禄琳琅”藏书几乎焚毁,现今所谓的“天禄琳琅”藏书,多属火灾后重建的后编书。
清末民国,“天禄琳琅”藏书历劫兵、盗,流散四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政府拨交、私人捐赠和单位采访等渠道,国家图书馆共收藏“天禄琳琅”珍籍279部,成为中国大陆地区收藏数量最多的单位。《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中最为珍贵的版本大部分保存在国家图书馆。国图所藏“天禄琳琅”珍本中,宋元版(含金刻本)有79部,大多都是珍贵罕见的旧椠佳本,流传有绪,许多系海内孤本,具有极为重要的文物价值、数据价值。2013年,国家图书馆启动“天禄琳琅”珍贵古籍修复项目,历时八年,精心修复了馆藏损毁严重的300余册“天禄琳琅”藏书。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