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扮靓都市空间——写在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开幕之际
7月25日,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开幕。北京文化论坛的发展方向是打造文化领域的全国性品牌论坛。作为全国文化中心,5年来,北京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深化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文化事业和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盛夏时节,北京南中轴线西侧的先农坛,游客络绎不绝。先农坛耤田内,水稻、黍子等作物幼苗长势喜人。“2019年,先农坛‘一亩三分地’开始恢复耕种。今年我们同时种了稷、黍、稻、菽等作物,让观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到先农坛来辨识‘五谷’,体验古代祭祀、更衣、耕种的过程。”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说。
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轴线的传承和保护。先后完成太庙、景山等地点的腾退工作,7.8公里长的传统中轴线纵贯南北,展现壮美空间。在修缮的同时,北京不断挖掘中轴线的历史价值,在“最小干预”中呈现新面貌。
“北京还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推动老城整体保护,按照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蹄疾步稳有序推进。”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明杰介绍。
首届北京文化论坛期间举办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将围绕“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等议题进行跨界交流。而以科技发展赋能文化,正是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位于朝阳区的E9区创新工场,前身为北京双桥乳品厂老厂区,是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培育起来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试验田”。“目前入园企业105家,文化科技类企业占比超88%。聚集了一批文化与科技融合度高、成长性好的行业领军型企业。”E9区创新工场副总经理张超说。在园区内鲸世科技展厅,记者现场体验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黑科技”魅力:借助脑机接口算法等人机智能交互技术,通过抓取脑电波信号,即可通过“意念”控制电子屏幕上的三彩釉陶载乐骆驼俑。
E9区创新工场是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丰富的文化和科技资源,让北京在推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独具优势。近年来,演艺、出版、影视等领域的创新成果进入传统文化产业领域,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今年前5月,北京市“文化+科技”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68.1亿元,占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1.6%。
近年来,北京还以“绣花功夫”盘活文化空间资源。文化元素不断植入城市规划建设:700年玉河故道风光重现,水穿街巷、绿树成荫;崇雍大街再现“文风京韵、大市银街”气象;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胡同、八角街道等设计精巧的城市更新项目建成开放。
琉璃河遗址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5年来,在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下,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上新亮点不断呈现。
德胜门西什刹海的西海湿地公园是北京核心城区唯一的湿地公园,记者看到,这里芦苇随风飘曳,水鸟嬉戏、野鸭游弋。“近年来,什刹海西海从降商业密度、降建筑密度、降旅游密度入手,还湖于民、还路于民。”什刹海风景区管理处主任张瑞生说。
文化不仅赋能城市更新,还改变着人们的精气神。在北京,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中心、所、站三级组织城乡全覆盖,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保持“十六连升”。(经济日报记者 杨学聪 韩秉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