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博物馆:悠悠漓水 诗画桂林
桂林博物馆 悠悠漓水 诗画桂林(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苍苍森八桂,青山簇簇水中生。
广西桂林,是国际旅游名城,也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桂林市临桂新区,一片富有浓郁桂北风格的建筑群引人注目,这就是桂林城市会客厅“一院两馆”(桂林大剧院、桂林博物馆、桂林图书馆)。
桂林博物馆外观兼具桂北民居特色和汉唐古韵,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2万平方米,内设1400平方米的青少年科普社教活动中心。馆内有从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藏品3.9万余件(套),形成以陶瓷(唐代桂州窑出土佛教陶器和明代出土梅瓶为代表)、书画(明清名家书画、桂林籍状元书画和桂林山水画为代表)、抗战文物及史料(西南剧展文物为代表)、民族民俗文物(南方少数民族服饰为代表)、访桂外宾礼品等12类文物为支撑的藏品体系。
漓水春秋 文化荟萃
桂林历史悠久,人类文化遗迹可追溯到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秦凿灵渠联通岭南与中原,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汉武帝时于桂林设始安县。隋唐时期桂林为岭南边防重镇,宋元发展为西南繁华都会。明代置桂林府,以桂林为府治。清代桂林文化教育空前发展,科举阜盛。抗战期间桂林为著名的“抗战文化城”。
走进桂林博物馆“漓水春秋——桂林历史文化陈列”,仿佛行舟于历史长河。观众可以探秘被誉为“华南乃至东南亚史前考古重要标尺和资料库之一”的甑皮岩遗址,了解1万多年前甑皮岩人怎样制作石器和陶器;可以走近“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灵渠,聆听秦军破水修渠的故事;可以领略唐宋摩崖造像、碑刻之盛;可以在巨幅的《静江府城池图》拓片前纵览南宋桂林的环城水系,畅想范成大描绘的桂林西湖“棹夫三弄笛,跳鱼翻素光”。
“所学一以失,终身牛马走。”徐悲鸿的水墨画《牛马走》是桂林博物馆馆藏书画中的精品。徐悲鸿擅长画马,“九一八”事变后,徐悲鸿笔下的马常常寄托着忧国忧民之情和奋起抗争、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从画作题字可知,《牛马走》是1932年徐悲鸿应好友杨仲子所求而作。杨仲子为音乐教育家,以此图表达自己为祖国的音乐事业奔走劬劳的拳拳之心。
图中绘一牛、一马缓缓前行,马儿浓墨,牛儿次之,画面层次分明。徐悲鸿日常画马以激昂奋进的奔马为主,而在这幅图中,马儿安详踱步,即使锋芒未露,却也昂首挺胸,恬淡中透出倔强。牛儿敦实忠厚,牛角部分用强劲线条勾勒,锋利强壮之势跃然纸上。图中以淡墨勾画青草和柳树,柳树上已有新芽冒出,寓意生机和希望。
展柜里,一本泛黄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会歌》,述说着一段“融汇于桂林山水间的‘文化奇迹’”。
1938年至1944年,桂林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位文化名人和多个文化机构,举办了大量文化活动,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的文化中心,有着“抗战文化城”之称。荟萃桂林的文化人士、文化团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文化运动。1944年春,抗日战争处于艰难的相持阶段,时任广西艺术馆馆长欧阳予倩倡议,由当时的戏剧运动先驱田汉、熊佛西、瞿白音等同志主持,在桂林举办规模宏大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戏剧展览会于当年2月15日开幕,来自广东、湖南、江西、云南、广西等8省区的33个进步文艺团队、近千名戏剧工作者云集桂林。“日寇逞猖狂,干戈动八方;民族命运在顷刻,生死搏存亡……”豪迈的会歌响彻云霄,一幕幕戏剧让抗战后方的民众仿佛亲临炮火纷飞的战场,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之情。剧展历时90天,演出剧目80多个、170场,观众达10万多人次。美国《纽约日报》评论道:“这样宏大规模的戏剧展览,有史以来,除了古罗马时代曾经举行过,还是仅见的。”
梅瓶珍品 冠绝天下
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陵墓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陵墓群,桂林靖江王陵体现了明代陵园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在出土的众多随葬品中,最珍贵最有特色的当属梅瓶。
梅瓶,又称美人瓶,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明代靖江王就藩桂林,其世系延续280年,期间订烧、使用、随葬了大量梅瓶。
桂林博物馆收藏明代梅瓶数量众多,藏有明初至明晚期梅瓶300余件,其器型之变化多样、釉色之绚丽丰富、纹饰之种类繁多,世所罕见,专家学者誉之为“国之瑰宝”“华夏之最,梅瓶之乡,桂林一绝”。
桂林博物馆“靖江遗韵——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陈列”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明代梅瓶专题陈列。展厅内,精美绝伦的梅瓶让观众啧啧称奇。这几百只梅瓶基本都是景德镇出产的精品,烧制于明初、宣德、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崇祯8个时期,可分为12类器型、15种釉色、30种纹样。
摆放在展厅中心的,是桂林博物馆最珍贵的一对文武图青花梅瓶,堪称“镇馆之宝”。
携酒寻芳(携琴访友)图梅瓶为国家一级文物,瓶上绘一位高士神态怡然,骑马徐行,琴童挟琴在前引路,马后一仆人肩担酒食随行,远处群山滴翠,碧水横流,路旁柳枝随风摇曳。
西溪问樵图梅瓶出土于同一墓葬,其尺寸、外形与携酒寻芳(携琴访友)图梅瓶相同,颈部、肩部、胫部的图案也完全一致。瓶上也绘一骑马的高士,衣着打扮与携琴访友图中的人物相似,马前有一名肩托宝剑的侍从。高士正勒马回首,与一樵夫搭话,似是问路。樵夫砍柴归来在路边歇息,遇人询问,起身致意,临别还拱手作揖。
讲解员说,两瓶图案反映的内容有前因后果的关联,专家推测西溪问樵图描绘的是俞伯牙初遇樵夫钟子期,另一幅则是二人相熟后,俞伯牙携琴拜访老朋友。“这种内容互为补充的对瓶瓷画,世所罕见。”
细细端详,携琴访友图中仆人肩上所担一头为竹编食箪,另一头为一只装酒的梅瓶,这只“瓶中瓶”为研究古代酒文化及梅瓶用途提供了直观的实物资料。“图中这只挑着的梅瓶,与我馆所藏的一些梅瓶造型几乎一模一样。这组对瓶器形、图案都十分精美,迄今尚未发现有与之相似者,堪称明代永乐、宣德时期中国青花瓷的典范之作。”桂林博物馆馆长唐春松说。
多彩民俗 画里人家
桂林是多民族聚居地,各族人民在这里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了桂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面貌。“画里人家——桂林民俗文化陈列”展现了桂林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画卷。
进入展厅,平地华屋(桂北汉族民居)、依山而居(桂北少数民族干栏式建筑)、水上人家(平乐桂江船民)三种桂林特色生活模式呈现在眼前。
桂林地区的汉族民居,深受中原文化和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独立院落式合院建筑格局,整个院落由照墙、大门、天井、堂屋、厢房等组成,多为青砖灰瓦,马头墙鳞次栉比。
在桂林生活的瑶、壮、侗、苗等民族多依山而居,他们居住的干栏式建筑也称吊脚楼,多为两层竹木结构,屋顶盖瓦,一楼较低矮,堆放柴草、劳动工具,并有牲畜圈舍。二楼为生活区,有堂屋、阳台。
漓江—桂江水上通道自古就是人口迁徙和物资往来的黄金水道。桂江船民生活在红帆船上,船集日常生活、劳作和经商为一体。船家从广州或梧州贩运货物一路往北,靠岸出售各类日用品。
“斑斓彩衣”单元展示了缤纷多彩的民族服饰。西南少数民族有佩戴银饰的习惯,他们认为银饰可以驱邪避凶,同时象征着富有、美丽。展柜里的清代瑶族十排龙纹錾花银项圈制作精美,引人注目。项圈表面无纹饰,边缘用银条盘制成20个乳钉状装饰。中部用银条系一錾有龙纹的银牌,龙纹威武有力。整件项圈简洁大方,不失华贵之感。
庞革平 刘 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