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发布时间:2022-05-07 13:39: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金振娅

  5月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表示,4月中旬以来,我国疫情整体呈持续波动下降态势,“五一”假期期间全国疫情形势总体平稳,4月30日到5月5日,全国日均新增报告感染者5800余例,较高峰期下降80%。截至目前,2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域为低风险地区,但仍存在反弹风险,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时不我待、科学精准,抓实抓细疫情防控。

  “我们将继续指导各地抓紧抓实疫情防控工作,从严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对发生本土聚集性疫情的地区加快排查并有效管控风险,尽早阻断疫情的社会面传播,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强调。

  “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更强调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

  2020年以来,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介绍,在经历了突发疫情应急围堵阶段、常态化疫情防控探索阶段、全链条防控的“动态清零”阶段后,从今年的3月份以来,我国进入了全方位综合防控“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第四阶段。

  相较于前三个阶段,第四阶段有何特点?梁万年指出,奥密克戎的隐匿性传播能力比较强,传染非常快,传染系数也比较高,“早发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应对措施。这一阶段除了要强调快速精准以外,更强调综合性,也就是采取一些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包括对传染源的管理、传播途径的快速阻断、保护易感人群,采取最严格、最彻底、最坚决的果断措施,来阻止疫情的社会面传播,具有以变应变、以快制快、隔离收治能力再增强、分类收治机制再健全和疫情处置再提速再聚焦的特点。

  关于对隔离收治的社会关注,梁万年介绍,按照《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及时做好准确分类分型和相关的收治工作。此外,这一阶段还要做到疫情处置再提速再聚焦,同时高度重视疫情期间群众的正常医疗用药需求保障,也要求各级综合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等正常开展医疗服务工作,畅通群众的就医渠道,安排好慢性病和急危重症的就医。

  封闭管理的学校要重视师生的心理需求

  “应对奥密克戎新毒株给我们带来的冲击,教育系统要做到‘四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校园是一个特殊场合,人员非常密集,而且跟社会的交往非常频繁,在“把好门、管好人、控好物、备好勤”这四个方面,要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同时,王登峰也指出,在出现疫情的地区,特别是实施校园封闭管理的学校,师生长期被封控在校园里面,容易出现各种各样情绪和心理上的问题。

  那么如何应对呢?王登峰表示,第一要调整认知,正确面对这一现状。第二要保障信息畅通,师生被封控在校园内,或者居民被封控在小区和家里,他们需要了解为什么要进行封控、要封控到什么时候、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一些什么样的问题等。当信息畅通时,大家就更容易接受和配合。第三,要讲清楚差别,例如当学校要实施管控,师生非必要不离校。很多人就问,老师和学生是否一样?这种差别化的管理,也需要让所有的当事人清楚。第四,要保障有力,满足看病用药的需求、毕业班就业的需求以及一些特别的需求。

  王登峰指出,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服务中心,除了面询之外还开通了心理服务热线。除了专业人员之外,班级的辅导员、班主任在这个时候也要发挥好作用。此外,要尽快搭建和完善提供全方位心理健康服务的平台。

  老年人全程接种人数已占老年人口81.67%

  吴良有介绍,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部署,国家卫健委继续指导各地推进加强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工作。截至5月5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3亿4970.2万剂次,接种总人数达到12亿8604.9万,已完成全程接种12亿5104.2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1.22%、88.74%。完成加强免疫接种7亿5672.3万人,其中序贯加强免疫接种3175.8万人。

  “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达到2亿2768.1万,完成全程接种2亿1562.4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86.23%和81.67%,老年人群加强免疫接种已完成1亿6232.4万人。”吴良有介绍。

  他强调,实践证明,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对预防重症和死亡等方面有良好效果。目前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总体顺利,加强免疫正在有序开展,老年人群接种率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接种组织实施,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

    (光明日报北京5月6日电)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