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 杨庆祥:世界读书日,如何“让莎士比亚找到你”?
中新社北京4月23日电 题:杨庆祥:世界读书日,如何“让莎士比亚找到你”?
中新社记者 高凯
“听书算‘读书’吗?’”“随时随地的信息潮涌会影响阅读的本质吗?”“碎片化阅读会毁掉阅读吗?”……又是一年世界读书日,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中,被认为“与文明共存”的阅读也有了不同于从前的样貌。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文学评论家、诗人杨庆祥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阅读是非常个人化的行为,随着信息的潮水愈发汹涌、来源的不断拓宽,在阅读更加日常便利的同时,真正的阅读者需要在能力上接受新的挑战。他坚信,自由的阅读会“让莎士比亚找到你”。
现将采访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德国美学家姚斯曾说,一个作品即使已经印制成书,在读者阅读之前只是半成品。您认为读者与文本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杨庆祥:姚斯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接受美学”认为所有文本的最终完成必须建立在读者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因为读者趋向于“无穷”,所以文本的可解性也趋向于“无穷”。这跟我们经常讲的“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相似性。每个人即使是针对同一个文本,不同状态下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和判断,文本会带给他不同的价值,因此阅读是具有高度主体性和自由指向的一种人类行为。
比如,读者在某个时刻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可能会感到生硬隔膜,但换个时间读或许能感受到作品的伟大和丰富。阅读体验跟读者年龄、阅历、日常生活的经验,甚至当天的心情、天气都有着微妙而密切的关系。
阅读是一种可以被不停重复,但绝不可能完全重合的个人行为,无法被样本化。这恰恰是我认为阅读最迷人的地方——极端的个人化和经验化。正因如此,读者与文本的每一次真正契合的“相遇”就更能获得独一无二的奇妙体验。当读者被一本书吸引,这是一种强大而深层的生命感受,美好程度甚至不亚于一次两情相悦的恋爱。有时我们身在其中,甚至不舍得把一本书看完。
当然这种体验的出现绝非每一次阅读的必然,需要我们在大量的阅读中寻找和等待。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阅读的魅力是永恒的。自由而广泛的阅读,正如批评家布鲁姆所言,“让莎士比亚找到你”——经典在你身上发挥效用了,你的趣味和鉴赏能力会不停地获得提高。
中新社记者:有数据显示,近年来图书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呈上升态势,尤其是“听书”人群成倍增长。请问不同介质的阅读会对阅读本质产生影响吗?
杨庆祥:有声书近年来迎来爆炸式发展,但其实严格说起来算不上完全新鲜的事物。中国人很早就听评书,大范围讲这也是有声阅读的一种。只不过网络和各种智能设备的发展普及把“有声”的途径推广扩大了。
至于“听书”的“阅读”意义和效果如何?我认为不同的介质、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阅读状态和心境,有时候就像人生中的情感体验,很难说某一种一定是好的,另一种就是不好的,没有这么非此即彼。所谓好的阅读体验,其实就是一种和文本之间建立共同感情空间的状态,这可以是读到或听到一句话的一瞬间,也可能是在一次深入阅读中的长时间体验。
当然有声书也有它的局限。目前较受欢迎的主要是一些小说、励志类作品、人物传记、历史科普等内容,共同点是相对通俗易懂。
整体而言,我对读书介质的拓宽持非常正向的看法。有声书和纸质书各自满足不同阅读需要的人群,不会有所谓有声书挤压纸质书发展空间的问题。相反,科技的发展一定会出现不同的媒介或者介质,这些符合对阅读更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期待。
中新社记者:人们每天生活在海量的信息潮涌中,当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之后,读书的原有功能比如求知、修养等似乎都受到影响。您如何看待人们的阅读能力?
杨庆祥:过去我们多少对阅读有一种精英式的、人文主义式的想象,其实阅读本身有多种面向,有时是为获取实用信息,有时候是为了娱乐或者放松身心,有时候甚至是为了社交。每一种阅读面向都有其情感逻辑和价值获得。
多媒介的传播方式让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变得非常开阔,但信息的大量涌入和读取也极有可能导致信息的单方面传导,形成所谓的“信息茧房”状态,大数据的筛选和推送则让情况变得更糟。比如在手机端,读者读到的可能只是大数据认为读者想看的,这实际上会导致阅读信息的自我封闭。这一点是当代人在目前阅读环境中特别需要警惕的。
对阅读者而言,关键是要培养一种鉴别能力来处理海量信息。这其中的悖论是,如果读者想获得准确信息,就必须拥有更海量的信息。在“后信息化时代”的语境中,首先应该做的不是去拒绝,或者刻意切断一些信息接受渠道,而是应该通过更多没有成见的自由阅读去获得更强的判断能力。这种判断力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成为一个有能力的阅读者。
过去,判断有能力阅读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够获得多少知识和信息,现在判定的标准已经发生改变。能够从不间断海量信息里区别哪些是有价值的信息、哪些是跟自己真正有关系的信息,这才是一个真正有能力的阅读者,也是时代的阅读状况对每个阅读者提出的挑战。
中新社记者:触屏时代,太多信息在吸引阅读的同时也在分散人们的注意力,您对“碎片化阅读会毁掉阅读”的说法持何观点?
杨庆祥:我本人不太认同这个观点。首先,我不认为所谓碎片化阅读是触屏时代造成的,阅读本身就有各种形式,这是阅读个体化的必然表现。
其次,对标所谓的碎片化阅读,什么是完整化阅读呢?如果理解为真正沉下心完成一次大体量的阅读,那么这样的阅读形式其实一直以来都不属于大多数情况,这种阅读状态值得追求,十分珍贵,但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实际上在很多人身上并非能经常发生。所以,现实中并不存在所谓完整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二元对立。
我始终认为,形式上的东西不会影响阅读的意义。无论情感上还是认知上,真正有效的阅读是让人与文本获得一种亲密关系,不应对阅读进行等级的划分。(完)
受访者简介:
杨庆祥,诗人、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批评集《80后,怎么办》《社会问题与文学想象》,诗集《我选择哭泣和爱你》《世界等于零》等。主编有大型青年作家研究丛书“新坐标书系”、科幻小说丛书“青科幻系列”、英文版“80后”短篇小说集The Sound of Salt Forming.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