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达邮路上,“信使”奔走忙
【总书记关心的民生事⑧】
编者按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句歌词,恰是旧时边远山村、贫困地区邮政事业的真实写照。今天,随着交通、经济、科技等发生巨大飞跃,邮件、物资、信息的流通日益便捷,邮政事业作用更加凸显、职责更为多样。
习近平总书记对邮政事业高度重视。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总结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时,总书记专门提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为“马班邮路”王顺友等平凡劳动者“点赞”、肯定“快递小哥”的作用贡献、强调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等。
今天,在通往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邮递员、快递员们日日奔忙,把生活的温暖与发展的希望送到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我们共同聆听邮路上新时代“信使”们的故事,并请专家深入解析邮政事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一线讲述】
做一只“海上邮路中的鸿雁”
讲述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珠海市分公司外伶仃岛邮政所营投员 谢 坚
外伶仃岛,在祖国版图上只是零星一点,但它紧靠港澳,临近国际航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从珠海香洲码头到外伶仃岛的27.5海里以内,是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珠海市分公司外伶仃邮政营业所为驻岛边防官兵和百姓服务的海上邮路。
1988年,我退伍后到外伶仃岛邮政营业所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当初这里不通电,照明靠煤油灯,蔬菜必须从内陆运来,没有淡水更是常事。如果碰到台风、大雾等恶劣天气,运输船停驶,日子就更是难过。有人问我,又不是没有其他选择,为啥要留在这里?我说,绿色军营和绿色邮政,都是服务人民的绿色家园。我习惯这种环境,更爱这身绿色制服。
当时,外伶仃岛通信落后,信件往来几乎是渔民与外地联系的唯一方式。岛上流动人口多,居住地经常变更,导致寄达海岛的很多邮件没有详细地址,只写着“珠海市外伶仃岛某某收”字样。那些年,我常常为了送一封信奔忙好几天,向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打听。有一次,从广东台山发来一封电报,内容只有四个字:“妻子顺产。”经过多方寻找,我终于在一艘船上找到了收件人梁金庆。他收阅后,抱着我喜极而泣。原来,他妻子有心脏病,怀孕时医生曾说,生小孩会很危险。因此,收到喜讯的他激动万分。
30多年来,我为海岛军民投递各类包裹、邮件一百多万件,妥投疑难邮件3万多封,收寄包裹50多万件,当地人亲切地称我为“海上邮路中的鸿雁”。
现在通信发达了,投递效率大幅提升,邮政服务项目也不断丰富。2020年,我向岛上民营企业家冯志刚推荐了珠海邮政为渔民打造的专属“海岛居民保险”,可为他们提供出海作业意外伤害或疾病、家庭财产等保障。冯志刚为42位员工购买了保险,给他们吃下定心丸。
外伶仃岛海洋资源丰富,但每到冬季,游客锐减,海鲜干货销售就进入了淡季。近年来,中国邮政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开辟了“邮乐小店”电商平台。我手把手教渔民们用好互联网技术,把海鲜干货放在平台上出售。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后,我们鼓励渔民“放下打鱼网、接上互联网”,通过平台让海鲜干货由海岛直接运到千家万户。
光阴转眼即逝,我亲手栽种在营业所门口的树苗已枝繁叶茂。而我的工作内容从送报纸、信件,到送包裹、快递;运输方式从用包背、用肩扛,到手推车、电动车。我会这样继续忙碌下去,因为外伶仃岛海上邮路发展的一小步,折射着现代邮政业发展的一大步。
【一线讲述】
肩扛的是生活的希望
讲述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河北省蔚县分公司步班岔道线邮递员 曹正富
我的家乡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地处恒山、太行山、燕山三山交汇处,不少地方山势陡峭、道路坎坷。我负责的岔道线是蔚县最长的步班投递线,零星分布着27个村落。
28年里,我每次出班,都要背着十多公斤重的邮件,用将近三天时间,徒步经过27个村落,往返137公里,翻越12座大山。其中,罗切崖洼、黑沟梁等山峰高度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
每年夏天,是张家口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时节,一落雨,原本就不好走的山路便更加泥泞。一次,在前往北相府村投递的途中,突然下起暴雨,山洪奔腾而下,挡住去路。我怕邮件被淋湿,便脱下雨衣包好邮件躲到山崖下。大雨滂沱,眼看天渐渐黑了,还是寸步难移,我只能怀抱邮件蹲在山崖下熬过这一夜。天亮后,雨势转小,我沿着泥泞山路行进,不知摔了多少跤。当我将邮件送到村民手中时,大家急忙给我拿毛巾、倒热水。他们关切的眼神,一下子消解了我满身的疲惫。
这些年来,我和邮路上的乡亲们早已成了一家人。西高庄村有位叫伊世录的村民,孩子得了癫痫病,一家人很着急。但山里交通不便,求医问药困难。我得知后,经常帮他垫钱捎药。华疙瘩村有位疾病缠身、行动不便的老大娘,孩子在外地打工,我就长期帮她从城里带药。不管是否出班,只要老大娘需要,我都会往返几十公里将药送到她手里。
很多人不理解,在通信如此发达的今天,邮递员还被需要吗?其实,依然需要。就拿我负责的岔道线来说,随着经济发展,通往空中草原旅游景区方向已经有了一条盘山公路,但除岔道村外的26个村子全部都在半山腰或者山顶上,对外交通依旧不便。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网络购物日益增多,我的邮包反而更重了。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能坚持到今天?我说,我是共产党员,我要是不干了,就是再来两三个人,怕是也干不长。那乡亲们怎么办?
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个邮递员,更是沟通山区与外界的枢纽;我肩扛的不仅是邮包,更是村民们生活的希望。每每念此,我就会更加坚定决心,决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和期待。
【一线讲述】
奔波在世界海拔最高的乡镇邮路上
讲述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市分公司格尔木至唐古拉山镇邮路投递员 葛 军
我的祖籍在上海,爷爷当年支援西北建设,来到青海定居。我的太爷、爷爷、父亲都从事与邮政相关的工作,2009年,我从军队退役后,也选择了与他们一样的职业。
从青海省格尔木市到唐古拉山镇,南北绵延近500公里的冰雪地带上,邮路一度不畅。十多年前,“格-唐邮路”正式开通,当地人称之为“鸿雁天路”。这条路单程长500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乡镇邮路,沿线设有23个邮件交接点,为沿线的兵站、机务站、养路站、机关干部和牧民群众提供服务。可以说,这是一条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建设、推动军民共建家园的特殊邮路。
走这条邮路,真有点艰险。2010年,一个风雪天,我去给驻守青藏铁路三岔河大桥的武警某部送一大捆邮件。途中山势陡峭,还要攀爬一条在山崖上开凿出的150级“天梯”。当我爬到一半时,突然感到一阵眩晕,就下意识低头蹲下。这时一阵大风刮来,差点儿将我掀落山崖,我紧紧抓住天梯一侧的铁栏,才化险为夷。
几年前,当地私家车很少,老乡们要去格尔木市得搭车才行。一天,二道沟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老乡扎娅的孩子持续高烧,得去市里看病,拦不到车,想让我送他们去格尔木市医院。我立刻向上级汇报,经批准后,连夜奔波了几个小时,终于在凌晨3点多把孩子送到了医院。这样的“举手之劳”还有很多。
与父辈们“用双脚丈量邮路”相比,如今的工作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十多年邮路奔波,经历一次考验,便增强一分意志。作为一个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这些困难不会让我退缩,只会让我对自己的选择更加笃定。我愿坚守雪域高原,为沿线军民的幸福奉献力量。
【一线讲述】
我曾经是一名“溜索飞人”
讲述人:云南省昭通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昭通市巧家县京东快递员 刘平来
我是京东的一位快递小哥,服务区域位于川滇交界的横断山脉中。我们配送站有四五名配送员,主要负责大件商品的配送。
巧家县城虽小,但到了电商购物节等节点,每天也会有上百单大家电订单。我们承诺三天内送货到家,所以,每天一早就要到分拣站规划配送路线、联系顾客确认时间、送货上门,一直忙到晚上,甚至凌晨才能回家。为了赶时间,我们经常蹲在路边啃面包当饭。
巧家县地形复杂、山高谷深,交通不便,给配送带来不少困难。比如,鹦哥村几年前还依靠溜索与外界保持来往。那座“鹦哥溜”被称为“亚洲第一高溜”,溜索距江面260米高,长470米,半封闭的溜箱在悬崖峭壁间晃晃悠悠,望之令人心惊胆战。但是,每当想到江那边的老乡们翘首以盼等着物资,我就壮着胆子做起了“空中飞人”。
脱贫攻坚改变了县里的生活,交通也改善了很多,送货难度大大减轻。鹦哥村修了公路和大桥,我们再也不用溜索运货了。
随着互联网购物的发展,村民们也会遇到新的难题。比如,常有老人因为不会用智能操作系统而着急,我们都尽力帮忙。每当看到乡亲们能享受到和大城市无差别的购物体验与服务时,一种满足感就会在我心中涌动。
2021年,全球在建的最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发电,我们也常给电站周围的移民户送货。我明显感觉到这几年农村消费水平越来越高,购买三开门大冰箱、70寸大电视的人不在少数。
习近平总书记说:“‘快递小哥’工作很辛苦,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越是节假日越忙碌,像勤劳的小蜜蜂,是最辛勤的劳动者,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这种关爱,让我们浑身更有干劲。
我有个梦想,组建一支团队,通过网络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昭通,用直播带货让昭通土特产走出去,吸引年轻人回乡。如果做得好,还能形成物流产业链。
父亲一直教育我,人生在世,给别人以帮助才有意义。这些年,我给孤儿院捐过一万元钱;2014年鲁甸地震时,第一时间加入抗震救灾队伍;遇到洪水,便背着老人孩子们过河。我喜欢拍照记录生活日常,这些记录还在网上引发了关注。给别人带来快乐是我的心愿,我会努力把工作做到极致。
【一线讲述】
在西藏日喀则,我们这样送快递
讲述人:中通快递集团西藏日喀则网点负责人 左晓锋
2013年,身为90后的我辞掉了山西老家稳定的工作,独自乘火车来到3000公里外的西藏日喀则,成了一名“快递小哥”。这样的选择听起来有点儿浪漫主义,但在现实中,我其实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践者。
日喀则平均海拔3850米,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空气含氧量仅为内陆的50%。来到这里的第一天,头疼、疲倦、呼吸不畅等高原反应就找上了门。那时,这里的快递业并不发达,整个快递网点只有三个人,我必须身兼数职,搬货、扫描、派件……就这样坚持了下来。
那时的日喀则虽然是西藏第二大城市,但由于交通不便,包裹进港量还比不上内地一个村庄多。为了让百姓们生活更便利,我一边教当地年轻人学习网购,一边教他们把当地特产搬上网络进行销售,增加些收入。
刚开始,由于语言不通,和当地人交流并不顺畅。于是,每天晚上我都请教网点的藏族小伙儿,向他学习当地语言。
由于接触网购比较晚,老乡们对这种消费方式还不太熟悉。比如,网购产品出现了问题,他们会来找快递员而不是找客服解决。我便耐心地教他们在手机上与客服沟通、进行退款。如今,当地很多农牧民已经熟悉了网购,并能顺畅地与客服交流了。
几年下来,我们从一个只有3名员工、门店面积60多平方米的小网店,发展成能为22个末端加盟网点和门店提供分拣和客服保障,为近百人提供岗位的就业创业平台,并将快递服务延伸到了区域内16个贫困县。
随着业务增多,团队还吸引了不少返乡创业就业的年轻人。日喀则白朗县曲奴乡达玉村的次仁白珍从西藏大学毕业后,主动加盟我们网点。这样,白朗县便拥有了第一家民营快递公司,解决了当地群众寄件难、取件难的问题。
现在,快递已成为改变居民生活方式、促进日喀则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为当地人就业创业搭建了新平台。站在高原上的我们,脚下的路更坚实、更开阔了。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訾谦、陈之殷、王斯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