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见证雄安“城”长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倾注了大量心血。从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设立以来,这里从“一张白纸”到塔吊林立,如今已经进入到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和五年前相比,雄安的样貌有了怎样的变化?参与其中的建设者和当地百姓有着怎样的经历和切身感受呢?
河北雄安新区自2017年设立后迎来的第五个春天,17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塔吊林立,每天有约14万名建设者日夜施工。按照规划,雄安新区已经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它意味着,随着新区各类工程项目稳步推进,与北京非首都功能相关的部分机构和人员也将加快迁入。
中国中化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说:“总部逐步以雄安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不会在北京再建更多新的东西了,都搬到雄安去了。根据计划应该是在“十四五”期间,整个总部搬迁功能,包括一些产业搬迁完毕。”
2021年,包括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在内的三家央企总部在雄安选址,成为首批落户雄安的中央企业。数据显示,目前中央企业在雄安新区设立子公司、分公司以及各类分支机构已达100余家,北京企业转移到新区累计注册3000多家。
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的启动区,是雄安新区率先建设区域,被认为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样板间”。在这片区域里,北京援建的北海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雄安宣武医院等“三校一院”项目,已进入了完工、收尾阶段。到2022年底,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生态景观体系基本形成,城市雏形将在这里初步显现。随着交通路网骨架成型,雄安和北京的距离将被进一步拉近。
千年大计,交通先行。2020年底,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运营,雄安高铁站同步投入使用。现在每天有13对高铁列车往返于京雄城际,从雄安最快只需要50分钟抵达北京西站,19分钟抵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像常永山这样在雄安与北京之间频繁往返的通勤者越来越多,便捷的交通,让他们对雄安新区的归属感与日俱增。
2018年初,常永山被公司从北京总部派往刚刚设立不到一年的雄安新区,担任公司驻雄安办事处负责人,参与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陆续来到了这片被赋予了历史使命的土地,许多人对当时的场景都记忆尤深。
雄商发展公司工程建设部部长罗爽说:“第一天来雄安,到达酒店之后,透过酒店窗户看到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玉米地。我当时就在畅想,我们这一批年轻同志来到雄安,从无到有,通过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把这一片玉米地变成心向往之,妙不可言的一个“未来之城”。”
建设者们陆续来到雄安的2018年,大规模建设尚未展开。雄安新区正处于设立之后以规划为主的第一阶段,而规划理念正是读懂这座城市的密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发展全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规划建设河北雄安新区为重要突破口,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他强调,要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创造“雄安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要坚持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水准规划设计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说:“我们不仅要新,而且要注重传承和中国国情的结合,强调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公共服务环境多维度全方位的高质量发展。这些都是城市规划建设在改革开放40年以后,一次非常重要的再思考的过程,也是新时代新的体现。”
在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不是点缀,而是城市发展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新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雄安新区的重要价值体现。2017年11月,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工程正式拉开大幕。到今年3月,雄安新区累计造林45.4万亩,2300多万株,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11%提高到32%。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还为每棵苗木发放了专属二维码“身份证”,详细记录苗木各类信息,对苗木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位于京津冀地区腹地的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也是雄安新区发展的重要生态水体,一度因气候和人为原因导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56岁的张英利居住的村庄就在白洋淀边,过去包括他在内很多村民都在家门口的淀里进行水产养殖。三年前,安新县为改善淀区水体水质,对该县白洋淀水域内的水产养殖进行全面清除。与此同时,针对内外源污染的问题,河北省和雄安新区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措施和生态治理工程。
如今,白洋淀水面面积由250多平方公里达到275平方公里左右,为历史最大面积。同时,水质由2017年劣Ⅴ类提升至全域Ⅲ类,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张英利也从水产养殖户变成了白洋淀清洁员,负责清理水面垃圾。几年来,他眼前的白洋淀正一天天变得清澈明亮。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为了人,全新的城市设计建造理念,同样是充分考虑了人的需求。在雄安新区首个集中建成区——容东片区,2021年底,939栋安置房相继交付使用,四万多名征迁群众已经入住新房。
如今的容东,城市功能区抓紧建设、城市公园点缀其中,住在这里推窗见绿、开门入园,五分钟到学校、十分钟到菜店。通过航拍画面俯瞰容东片区,不难发现,这里有着密集的路网,交通运行十分通畅。更值得一提的是,容东街头路面上很少能看见井盖,天空看不见一根电线,所有市政基础设施的管线全部集中安装在管廊内,这样如需维修也是在管廊内进行。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说:“现在在雄安新区已建成区范围之内,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地下管廊。过去老百姓讲马路“装个拉链”,今天是水管子,明天是气管子,基本都在一个共同沟里面实现。这是很多人看不见的,但恰恰是现代化城市保障安全健康运营最基础的条件。”
在雄安,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还有一座看不见的云上之城。雄安新区同步规划的“孪生城市”,搭建起智慧城市基础框架。新区每建设一栋楼,都会在数字雄安平台上生成一栋数字大楼。一座刚刚封顶不久的建筑是雄安城市计算中心,被称为雄安新区的“智慧大脑”,建成以后将为城市的有序运行提供强大的支撑。
中国雄安集团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欣说:“在所有雄安新区的市政、道路、桥梁等各个方面装上传感器,收集大气的情况、水质的情况、楼的承压情况,统一汇交到数据平台上,为政府的治理提供服务。”
随着这座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之城一步步显现,参与其中的建设者们也感受到了特有的光荣。
作为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环,雄安新区被赋予了开放发展先行区的历史使命。五年来,在雄安,规划蓝图正在从纸上到地上,一步一步变为现实。未来,打造“雄安质量”,雄安新区还将在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住房供给体系、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未来之城”雄安,也将继续朝着“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典范城市阔步迈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