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听!“唐娃娃”说非遗故事

发布时间:2022-03-23 10:37:00来源: 贵州日报

  北京冬残奥会已落下帷幕,但贵州赠送给冬奥村的非遗手工艺品——“唐娃娃”,给运动员和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些“唐娃娃”,来自惠水县明田街道幸福移民社区的唐人坊产教融合基地。在其乖巧的外表下,是当地非遗的传承与产业的发展。

  3月18日,基地车间内,工人有的在给布偶梳头发,有的在给布偶穿衣服,有的把布偶装进包装箱,忙碌而有序。成品整齐地摆放在平台上——萌萌的表情、鲜艳的服饰、精致的造型,就连工人都觉得“很可爱,很好玩”。

  幸福移民社区是当地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有1410户搬迁群众。唐人坊产教融合基地不仅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基地,也是妇女居家就业技能培训的地方,和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小康车间。

  “基地是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唐人坊非物质文化传承学院与明田街道合作的项目,依托‘公司+工坊+移民户’组织方式运作,在这里上班的员工大多是社区搬迁妇女。”明田街道宣传委员何家燕介绍,80余名务工群众固定在车间工作,工资按件支付,每人每月工资为3000多元。“除了在车间劳作,群众也可以选择将零部件带回家加工。目前,在家务工人员有30多名,月工资为1500元到1800元不等。”何家燕说。

  “唐娃娃”技艺源自“北京绢人”,形象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戏曲和历史人物等,加以专业化设计和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此次在冬奥村亮相的孙悟空、杨贵妃、穆桂英、花木兰4款“唐娃娃”,帽子采用传统掐丝工艺,人物妆容为手工绘制,由基地工人和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唐人坊非物质文化传承学院学生共同制作。9寸大小的唐娃娃,所穿衣服为京剧服装原样缩小版,从设计到制作都十分精细。

  作为明田街道的合作单位,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唐人坊非物质文化传承学院每年都会安排即将毕业的学生前来实训。

  惠水姑娘罗琳花2012年进入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唐人坊非物质文化传承学院学习,是学院的第一批学生,现在是基地的一名负责人。

  作为求学时被帮扶的贫困对象,她在学校享受“零成本学习”扶持。“那一届,我们这个专业只有30名学生。我从美术零基础开始,学习了素描、工笔、蜡染、刺绣以及唐娃娃制作等技艺。从那时起,我就非常喜欢民间工艺品手工制作。”罗琳花表示,现在学院还开设北京绢人、贵州枫香染等非遗项目的设计及制作等课程,吸引了众多省内外师生前来参观学习,反响很好。“贵州的非遗资源十分丰富,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源泉,为学院提供了校企合作新空间,也为开发旅游新商品提供了素材。”罗琳花说,她非常看好非遗产品的发展前景。

  2012年办学至今,唐人坊非物质文化传承学院共招收培养了407名学生,毕业生月平均工资约4000元,最高的上万元。(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陆青剑)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