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关于首都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发布时间:2022-03-07 16:44:00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朱柏成(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必须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此大背景下,认清首都工作所处的历史阶段,牢固确立首都发展的理念,深入把握首都发展的内涵,增强以首都发展统领新时代首都工作全局的自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地认识首都发展的由来

  北京自成为新中国的首都以来,自身的发展就一直与国家的命运同频共振,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紧密相连。70多年的奋斗,历经首都建设、首都经济、首都发展三个阶段,北京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个百废待兴的古老都市,发展成为今天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首都的功能体系、保障能力、国际影响力都实现了巨大跃升。贯穿其中的发展主线,就是把握首都城市性质,履行首都职责使命,紧扣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不断与时俱进地推动首都的建设和发展。

  首都建设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围绕提升首都城市形象和服务保障首都的能力,全面开展了首都建设,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一批标志性首都建设成果。主要有以“十大建筑”为标志的国家工程,以“八大学院”为标志的科教设施,以首钢等工业基地为标志的工业设施,以建国门外使馆区为标志的涉外设施,以地铁一号线、密云水库为标志的重大基础设施。这些首都建设成果,增强了首都的服务功能,提升了首都的保障能力,构建了基本的功能框架,推动一个百业凋敝的旧北平发展成为面貌一新的新首都。

  首都经济阶段。20世纪90年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北京提出了首都经济的发展理念,强调要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大力发展以知识经济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首都经济。在这一理念引导下,北京全面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动城市发展深刻转型,促进首都功能实现新的提升。通过打造中关村、CBD、金融街、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高端功能区,推动科技服务、现代商务、金融服务、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实施“退二进三”战略,推动制造业从中心城区向郊区转移。这个时期,北京在现代化道路上加速前进,以京广中心为标志的超高层建筑展示了北京的现代化水平和开放活力,为举办亚运会建设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工程展示了北京迈向国际大都市的强劲势头,首都建设实现了新的提升,首都经济提质增效,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五成,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居于主导地位。

  首都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全市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牢固确立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提出首都发展的理念,实施推动首都发展的一揽子重大举措,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推动“一核”与“两翼”联动发展;“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满足群众“七有”目标和“五性”需求,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增强群众民生获得感。经过不懈奋斗,首都功能明显增强,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局面初步形成,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首都发展发生历史性变革。

  纵观过去7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首都北京各阶段的发展总是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按照中央对首都城市性质与功能定位的要求,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作为发展的重心。首都建设阶段,按照国家战略部署要求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形成了体现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科学技术中心的职能体系。到1978年末,北京市第二产业比重从1949年的36.8%上升为71.1%,形成了以化工、机械、冶金为支柱的国家重型工业基地,实现了从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的转变。首都经济阶段,北京在服务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按照首都功能的变化完成了从工业化城市向现代综合服务中心城市的转变,消费超过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知识经济、服务经济发达成为显著特征。首都发展阶段,北京自觉把握新时代发展阶段要求,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更加突出创新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安全发展,推动城市发展实现深刻转型,首都功能优化提升,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人均GDP达到2.85万美元,居全国第一,创造了减量发展背景下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首都建设、首都经济、首都发展是相互联系、螺旋式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体现了对首都工作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首都发展阶段,更加突出“都”的功能,更加注重以“都”定“城”、以“城”促“都”,展现新时代“都”与“城”有机融合的首都发展风采。

  深刻认识首都发展的基本内涵

  首都发展是紧扣首都城市性质、聚焦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履行首都职责使命的中国特色大国首都的发展模式。

  鲜明提出首都发展,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我们对首都工作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新时代发展观、现代化观在首都的具体体现,是北京在城市发展理念上的重大转变。首都发展的实质是:首都发展是首都功能优化提升的发展,是“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全面发展,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是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开放协同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共富发展。

  首都发展的内涵,可以从8个方面来把握,即主线、要义、关键、目标、动力、落脚点、底线、保证。首都发展的主线就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全部要义就是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关键就是牢牢守住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正确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更好履行首都职责使命。总体目标就是锚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力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发展动力就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化改革开放,把“四个中心”“四个服务”的巨大能量充分释放出来。最终落脚点就是让人民生活幸福,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基本底线就是确保首都安全稳定,妥善化解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风险。根本保证就是加强党对首都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首都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

  首都北京是“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是国家管理和运行的中枢,是十四亿多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引领民族复兴的文化枢纽。这些职能,要求突出首都发展,提升首都的能力,以更好地承担首都功能,做好“四个服务”。

  坚持以首都发展统领首都工作全局

  首都发展居于统领地位,全市各项工作都要向此聚焦,服从并服务于首都发展,做到纲举目张。

  提高政治站位。首都首先是政治首都,各级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各项工作首先是政治工作。首都工作关乎“国之大者”,凡事都要从政治上考量、大局下行事。要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带头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更加坚定地做到“两个维护”,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切听从党中央指挥和号令,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坚决维护党中央一锤定音、定于一尊的权威。要以理论清醒保持政治坚定,自觉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生动实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确保首都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

  把握历史大势。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对首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应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深刻认识到: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首都北京服务保障重大国事活动、服务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服务国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期,首都北京多重任务叠加,多个重要历史节点交替,确保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更加繁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勃发,首都北京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文化守正创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任务更加繁重;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依然存在,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维护首都安全稳定、应对各种风险的任务更加繁重;目前中央政务环境仍需改善,国际交往功能承载能力仍有不足,城市服务保障能力尚有短板,推动首都功能优化提升的任务更加繁重。应坚持以大历史观来认识和把握肩负的职责使命,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推动首都发展,努力把北京这座伟大城市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这一棒,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北京篇章。

  严守战略定位。“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是首都发展的魂之所在,也是首都发展的价值追求。以首都发展来统领,其中最紧要的是以“四个中心”功能来牵引。要始终坚持把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放在首要位置,推动“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标志性成果。持续强化政务服务保障,营造安全、高效、有序的政务环境,确保政治中心绝对安全。紧紧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持续完善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常态化机制,前瞻性谋划并加强设施和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引领作用。要深刻认识到“四个中心”“四个服务”与高质量发展是统一的,充分把“四个中心”“四个服务”蕴含的能力释放出来,把“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四个服务”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通过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着力完善与新时代大国首都发展相适应的首都功能体系和服务于首都功能的首都治理体系,更好履行首都职责和使命,努力使北京的建设发展更加符合党和人民的新要求。

  保持转型定力。坚持减量发展,持续通过减量倒逼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实施人口规模、建设规模双控,加强居住、就业、交通的时空统筹,形成“职住梯度”分布格局,促进人口在更大范围有序流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同时解决好人口调控约束和老龄化背景下的就业人口不足问题,保持城市发展活力,更好适应首都发展要求。加强政策统筹,多种方式促进建设用地规模减量和提质增效。深化供减挂钩统筹机制,把握好拆占比、拆建比。稳步推动核心区建筑密度下降,保持中心城区建筑规模动态零增长,持续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加强违法建设治理,深化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创建。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盘活存量和低效建设用地。严格“两线三区”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管住战略留白,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走好协同之路。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疏解整治促提升,坚定不移推动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转移,坚决退出一般制造业和区域性批发市场,支持配合在京企事业单位向外有序疏解,持续巩固疏解成效,坚定走好减量发展、提质增效新路子。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坚持雄安需要什么就主动支持什么,建成并运营好“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加快京雄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助力雄安新区提升综合承接能力。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坚持一年一个节点,全力推动城市副中心框架基本成型,聚焦“3+1”主导功能打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高地,抓好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强化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提升交通、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水平。积极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统筹抓好“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等各圈层建设,加快构建定位清晰、梯次布局、协调联动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扩大高质量优势。坚持“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北京典范,建设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持续提升高精尖产业能级。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坚持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建设世界级产业创新集群。强化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巩固金融业第一支柱产业地位。用心呵护北交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巩固拓展科技、信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竞争新优势,擦亮“北京服务”品牌。深入推进“两区”建设,积极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建设数字贸易示范区和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积极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持续抓好新基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通过数字赋能产业、赋能城市、赋能生活,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形成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着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鼓励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以优质供给带动消费升级。精准扩大有效投资,深化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强化科技赋能。紧扣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抓好国家实验室发展,推进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发展,加紧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进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布局建设。加强基础研究,积极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实现更多“从0到1”突破。全面建设好北京科技创新高地,深入推进“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顺义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抓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建设,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在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机制上取得新的突破,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坚持“三链联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切实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应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作用。积极吸引各类人才,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造就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厚植绿色底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抓好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健全区域结对协作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涵养区只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打造践行“两山”理论北京样板。落实碳中和行动纲要,完善碳中和行动机制和政策体系,对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实施“双控”,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实施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深化“一微克”行动,推进PM2.5、温室气体和臭氧协同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全面落实河长制,推进永定河、北运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保护好密云水库,补齐城乡污水处理设施短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推进温榆河公园一二期、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等建设,打造一批城市森林、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抓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持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让绿水青山蓝天成为首都发展的靓丽底色。

  补齐民生短板。聚焦“七有”目标和“五性”需求,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多途径扩大学位供给,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扩大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推进健康北京建设,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坚持“房住不炒”,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深化“回天有我”行动,探索大型社区治理样本。抓好生活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两个“关键小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深化“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改革,继续破解一批高频共性难题,努力办好群众身边的事、家门口的事。建立有效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的长效机制,优化支撑共同富裕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先富帮后富的良好社会生态。稳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努力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守牢安全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压实各级党委(党组)国家安全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四位一体”风险防控格局作用,及时有效识别预警化解各类风险,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坚持把维护政治安全摆在首位,守住不发生暴恐活动底线。坚决管好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注重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严防局部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风险。深入推进平安北京建设,常态化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完善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适应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持续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补齐基层卫生缺口,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完善韧性城市指标和标准体系,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强化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

  保持严的主基调。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为推动首都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党委(党组)履行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班子成员履行抓分管领域党建责任的工作清单。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做到“三个一”“四个绝不允许”。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好干部标准,健全完善选贤任能制度,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统筹推进机关、国企、学校、医院等各领域党建工作,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克服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反弹回潮。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保持对腐败的压倒性力量常在。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发挥“关键少数”以上率下作用。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