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云投旅游:旅游市场低谷中育新机

发布时间:2022-03-01 16:11:00来源: 经济参考报

  因疫情持续影响,云南旅游企业普遍运营困难,作为云南省旅游投融资平台、运营管理平台和资源整合平台的云南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云投旅游”)在逆境中不断寻找机会,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景区内涵,激活本地市场,奋力前行。

  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

  云投旅游是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专业的旅游类投资公司。自2005年成立以来,作为云南旅游文化产业重点培育的龙头文旅企业,云投旅游紧紧围绕云南省发展战略、旅游产业政策和旅游区域规划的要求,积极发挥旅游产业省级投资主体作用,以培育知名旅游品牌为核心,以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开发思路为着力点,采取并购重组、自主培育、管理合作等方式,拥有诸多核心旅游资源, 成为云南省旅游产业的重要投资力量。

  记者了解到,目前公司旗下有大理旅游集团、金孔雀旅游集团等7家企业,另外还参股6家企业,拥有14家云南优质核心景区,经营业务涵盖文旅资源融合、文旅产品开发、景区运营管理、文旅产业投融资等领域。截至去年底,公司资产总额28亿元。近两年来,公司重点致力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布局“一带一路”沿线,聚集滇中城市群旅游。

  云投旅游负责人介绍,瑞丽、陇川、西双版纳、昆明等地去年接连发生疫情,云南跨省游多次被叫停,旅游企业运营普遍困难。

  尽管面临多重压力和挑战,但公司主动求变,积极推进重点项目落地落实,提升综合竞争力;挖掘现有景区潜能,丰富旅游业态;储备一批前景好的项目,增添发展后劲;在老挝的项目有力推进,加速“走出去”步伐;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十四五”开好头起好步。

  加快转型 提高游客游览质量

  2021年12月6日,首趟以“西双版纳·金孔雀旅游号”冠名的列车满载乘客从昆明南站驶出,开往西双版纳。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向金孔雀旅游集团赠送了专属列车模型。此举是金孔雀旅游集团加快转型创新发展的一个标志。

  金孔雀旅游集团介绍,该公司以云投集团大文旅板块定位规划为发展驱动,加快推动转型升级项目落地,不断丰富景区内涵,提高游客游览质量,以应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以确保公司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结合有关工作部署,该公司计划用3年至5年时间将野象谷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目前已完成景区景观质量评价文本及材料汇编等工作。同时,采取野象谷索道票务代理合作模式,有效补充野象谷游览环线,提高景区收益和竞争力,有效支持野象谷5A景区创建工作。

  中老铁路开通后,西双版纳州的游客量大增,金孔雀旅游集团以铁路开通为契机,在西双版纳火车站设立景区直通车咨询点,为持续构建公司散客服务体系等工作夯实基础。

  该公司还利用景区项目启动、主题营销、特定节假日等活动以及联动合作单位、企业,大力宣传旗下景区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景区游客流量。

  为更好地提升基诺文化知名度,丰富游客游览体验,该公司托管了基诺山寨博物馆。另外,该公司还投资建设了西双版纳森林公园非遗器乐展演及非遗博物馆,新建了森林公园夜游项目。这些项目将进一步增强西双版纳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并将辐射带动西双版纳州及中老铁路沿线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

  盘活存量资源 拓展增量项目

  去年以来,大理旅游集团从检售票、交通配置、旅游产品等多环节适应游客市场散客化,完善了各景区景点之间直通车的配置;在天龙八部影视城,通过强化表演、剧本游等元素,积极开发沉浸式互动旅游产品;洱海游船运营管理中心也以小游船代替大游船、歌手互动代替大型三道茶表演的方式,减少聚集,优化游客旅游体验。

  大理旅游集团介绍,从客源地来看,去年以来,省内、州内游客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宾川鸡足山景区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根据疫情防控要求,该景区多次达到7000人的最大容客量并采取停票措施。省外游客方面,从四川、重庆、贵州等云南周边来大理旅游的占大多数,洱海西线生态廊道是外地游客的首选观光之地。

  目前,大理旅游集团积极盘活存量资源,努力拓展增量项目。据介绍,该公司积极推进新能源船舶更新建造项目、洱海公园提升改造项目、蝶恋花国际康养小镇和点苍·半山系列酒店项目。目前,相关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该公司还启动了天龙八部影视城转型升级和影视拍摄项目,先后对鹤庆黄坪鸡鸣山景区、洱源下山口普陀泉进行洽谈,并与大理下山口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书》。

  大理旅游集团表示,上述项目的实施,将有力推动大理州文旅产业高质量转型、跨越式发展。

  云投旅游介绍,公司业务目前已涉及昆明、大理、西双版纳、丽江、保山、曲靖等云南省旅游核心区域,2021年各景区累计接待游客582.7万人次,与国内众多景区相比,景区显示出较强的获客能力。(浦超)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