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品尝生活原初的素朴与生动

发布时间:2022-03-01 16:00:00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杨晶

  读完《泃河的波光》,感到很久没有这么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了。柴福善的散文创作,表现出了许多鲜明的艺术个性。

  这是一部“大”散文。林语堂曾经说散文的题材是自由的,宇宙之大,苍蝇之微,都是散文家能够摄取来的题材。以历史文化为素材,“大”散文视野宏大,胸襟开阔,内在的精神更加丰沛、浩荡,思考的问题也更深沉,带有一种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终极思考意味。在柴福善的创作中,“大”散文的品格与作家自身的创作个性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带着我们在古迹、乡村和边塞漫步游走,以语言的珠玉,让我们与他一起感受,一起思考,一起体悟。

  同时,柴福善的作品,又绝非那种凌空虚蹈、浮华不实的散文,而是紧紧扎根于现实生活,落笔于人生关怀。他在作品中写到了普通人的一些传奇和带有传奇性的普通人,将人的生活中的“实在”一面与“传奇”一面综合起来,从而具备了奇异的美学张力。也可以说,在美学的写实与写意间,生活的普通与传奇间,作者都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描摹与传达。

  散文相对来讲是较难写的一种文体。散文之难,一是没有固定的章法,或者说,一切章法都可以纳入散文体系以内,二是散文家需要直接来表达自己,和读者对话,所以散文很少虚构,只能以“真”动人,包括题材的真实与情感的真诚。一个优秀的散文家,需要更多真诚、高尚的情感,才能够感动读者。作者把中国农村中的鸡零狗碎以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看上去似乎没有太讲究章法,是用平铺直叙的方法来写,却获得了一种“大巧若拙”的效果,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这种风格让我们沉浸在作品之中,可以说有一种新鲜别致的体验。

  通过柴福善的文字,能够品尝到生活原初的朴素与生动,重新打量、重新认识我们的来路、我们的出发点,从而补救我们日益碎片化的心灵,使之重新变得完整而充满活力。我想,这也是文学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我们常说,热爱文学,一部分是文学的本身,另一部分是热爱文学写作方式,这两者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写作是一种艰辛的劳动,这种艰辛体现在艺术生活本身之中。

  柴福善的作品大概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游记,写石林峡览胜、平谷桃花源、京东大峡谷等,将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混而为一,赋予大自然以人的精神。透过传统文化的棱镜,自然景观也生出了文化的光辉。作者和它们进行了一种精神上的对话,并带动我们也进行共同的思考,享受独特的审美情趣。第二部分,有一些读书笔记,记录阅读中外作家学者的心得,是一种真正的文史掌故。第三部分写家乡、家乡的人物,有一种实在的淡泊和人性的向往。而这种淡泊中体现了一种对人性光辉的呈现,比如《父亲》《眼睛》等。散文之“志”,在于表达一种灵魂的深层体验,这种体验应该说有一种群体的精神共鸣在里面,唤醒一种传统文化的记忆。

  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传达感情的需要,在他的《艺术论》中,他为艺术下的定义是:“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受到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感情。”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负载并传达着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同时又能够以优秀的艺术语言将这种情感传递给读者,引起读者的精神共鸣。优秀作品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

  好的作品,让人动容,能唤起我们对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认识。柴福善的散文,就是这样的作品,既关注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关注了时代的风貌,有时代的风气在里面,将不变的人情之美与变化的时代之风,统一在自己的篇章里。(杨晶)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