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建机制、引人才,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

发布时间:2022-02-25 16:14:00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编者按 北斗微基站室内混合定位系统、交通综合运行协调与应急指挥中心、崇礼智慧交通平台、系列空气消毒机……近日,一系列高科技产品正服务于北京冬奥会的政府决策、城市交通治理、疫情防控等诸多领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前,科技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卡脖子”技术成为大部分国家在实现科技自主创新过程中的重要难题,我国亦是如此。那么,我们该如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对此,我们推出第二篇专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丁明磊的解读文章。

  Q3:近年来,我国对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持续谋划布局,包括提出“揭榜挂帅”“赛马制”“包干制”等机制。这些政策、机制对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有什么积极作用?

  丁明磊: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可以搞“揭榜挂帅”,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揭榜挂帅”制优势凸显,多个疫苗研发团队揭榜出征,在短时间内拿出成果,解了国家之急和人民之需。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搞“揭榜挂帅”和“赛马”,就是聚焦重大关键问题、国家战略迫切需求,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需求,面向全社会公平公开竞争,从而选取或整合最优解,实现创新价值最大化。实践证明,在科研投入上“张榜”,寻找普天之下最有相关才能的人“挂帅”,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和扩大范围择优的双重优越性。

  目前,国家在具有战略性的项目管理上探索新机制,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发布87项榜单;支持不同技术路线并行攻关,在关键性应急性重大任务中安排“赛马”攻关项目184个;启动颠覆性技术专项,积极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在80%的重点专项中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具体来看,在不断完善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新模式方面:

  一是深化简政放权和优化服务,建立了与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凝练科技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共同组织项目实施”的机制,对于目标明确、应用亟需、最终用户明确的重大公关任务试点探索“揭榜挂帅”机制,加大青年科学家项目支持力度,组织开展“减负行动2.0”,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二是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严格执行专家抽取环节的监督和保密,实行“挂图推进”的研发组织模式,探索建立分类评价的考核方式,推广技术就绪度评审,引入第三方测评机制,积极联合各方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三是快速响应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紧迫需求,通过“公共安全”重点专项第一时间响应疫情发展,快速部署检测试剂、抗体药物、疫苗、ECMO等抗疫技术和产品攻关任务,打破常规立项方式和流程,当天立项当天拨款,有力支撑了疫情防控;相关专项加快相关任务部署和成果对接,参与推进“科技助力经济2020”专项,推动复工复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要“研究真问题,形成真榜、实榜”;要“真研究问题”;“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等等。这为建立与“揭榜挂帅”和“赛马”相配套的长效机制,持续发挥好制度的优越性指明方向。

  第一,要研究真问题,形成真榜、实榜。要围绕国家发展和安全重大难题,探索建立多部门、市场和社会多主体共同凝练需求、共同设计任务、共同组织项目的机制。

  第二,要真研究问题,要进一步建立科学、公正、公平、公开的遴选标准和方法,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

  第三,如何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特别是容错机制。既要遴选出好的团队,解决“谁能干”的问题,也要对“谁能干好”有合理的预判,发挥好政策红利。

  第四,要实现企业尤其是科技领军企业在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中参与度和话语权的提升。

  第五,要促进产学研协同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统筹布局,形成迅速高效组织“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加快取得一批引领性原始创新成果的机制。

  Q4: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自主创新工作力度。这一优势,可以说是拆解“一剑封喉”,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在您看来,我们应该如何切实用好这一优势,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搞出更多独门绝技?

  丁明磊:举国体制在我国发展不同阶段,会呈现不同的形式,承担不同的历史使命,发挥不同的历史作用。在重大科技攻关上,新型举国体制强调将政府、市场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国家要充分发挥好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技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以任务为导向、利益为驱动、项目为纽带,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构建“政产学研用”协调联动的创新群落和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推动促进企业成为新型举国体制的中流砥柱,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20世纪以来,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加速融合,形成了“科技-产业-制度创新”的互动发展机制。面对国家战略任务的“战时”需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由国家组织、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水平,能够快速形成强大战斗力、攻克重大科技创新问题、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重大难题的体系化优势科研队伍。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要按照“四个面向”总体要求,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为国家战略任务的“战时”需要打好基础,在关键领域和重点方向上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和重大原始创新效能。对此,一是要切实发挥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在解决重点产业“卡脖子”攻坚体系中的的主体作用;二是要支持一批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创新联合体建设。

  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作用。科技领军企业要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要以企业牵头,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同时,通过给责任、给投入、给机制,要结果、要能力、要未来,促进各种创新要素向科技领军企业集聚,支持领军企业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场景应用创新中心,面向中小微企业开放科技设施平台、数据、技术验证环境等,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大中小企业业务协作、资源共享和系统集成。

  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面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联合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既需要中小型创新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激发在触及经济生活和科学技术最敏感、最前沿的局部和点上的创新活力,更需要综合实力强、有战略担当的科技领军企业,在重大基础研究和体系创新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产业能力跃升,通过全面链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建立可持续的利益机制,构建能够调动参与各方积极性、创造新价值的新型融合创新组织,推动从分散完成科研项目向提升总体能力转变。通过建设以科技领军企业为龙头,以优秀企业家、战略科学家为领头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共同体等新型创新联合体,探索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解决好战略必争的重点产业的卡脖子技术问题。

  Q5:核心技术的攻关,关键还是要靠高精尖的科技人才。对于引育高质量的科技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您有什么样的具体建议?

  丁明磊:一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发展理念,建设结构更加合理的人才队伍,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需要进一步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汇聚更多一流人才参与到创新事业。要围绕重点领域和方向,吸引和培育领军人才、青年骨干和研究团队,建立更具激励作用的收入分配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和激励政策,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同时要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完善激励与约束并重、分类分级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营造鼓励潜心研究的制度环境,构建国际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环境,让中国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全球创新创业沃土。

  还要善于做“减法”,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不断完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发现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开展重大原创性研究,在重大科技攻关实践中培育锻炼人才。可探索重点打造一批专业化程度高,教学环境与产业界实际技术环境无缝链接的工程师大学(学院),将学历和技能教育一体化,规模化培养高级工程师,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形成结构合理、多层次梯度的科技人才队伍结构。

  二是将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与一批多层次科创中心建设紧密结合、统筹设计、积极推进。加强国家战略性科技创新资源布局,促进跨区域整合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构筑融合创新大平台,让人才、技术、成果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相融合,与资本、产业有机结合,全方位融入和主动布局全球创新网络,重新定义中国和世界的创新关联,面向全球组织资源要素,吸引集聚全球优秀人才和创新资源,提升各类创新主体通过开放知识网络利用各类创新资源的能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国际融合和不断攀升。

  三是着重在创新人才、创新主体上下功夫。人才是创新的根本,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亟需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汇聚人才、用好人才上下更大的力气;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亟需在完善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培育产学研用、大中小微企业有机结合的创新集群上下更大的功夫。理顺创新链条,发扬企业家精神,让创新道路上的不同人才各展才华,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及政策链,让知识、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种创新要素资源互联互通,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以“可控开源”的方式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

  四是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鼓励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使青年科技人才成为科研主力军和生力军。世界各国都把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大力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当前,要培养和造就过硬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立适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数字转型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作风学风取得实质性改观,在重大科技攻关实践中培育锻炼人才,鼓励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要对青年探索、创新给予充分包容,主动为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营造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的人才成长环境。(光明网记者郑芳芳采访整理)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