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今夜圆 两岸共良宵
【两岸听潮】
作者:安胜蓝
今夜,是万家团圆的元宵佳节,明月正当空,汤圆盛碗中,幸福在溶溶月色里流淌。与此同时,互联网上,一场跨越海峡的云端拜年正热烈进行,无数春天的祝福乘着各种通信手段穿梭于海峡两岸。
今年春节来临之际,一则暖心的新闻在网上传开了——96岁的大陆新闻学泰斗方汉奇先生与岛内98岁的新闻学泰斗李瞻先生互致新春祝福,两位年近期颐的老先生隔空对话,共忆岁月韶华,细诉深厚情谊,约定“相期以茶”,令无数观者动容。视频中,方汉奇先生深情地说,“两岸之间的这种水乳交融的亲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在生活上,在乡土的感情上,也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佳节,但没有一个比春节更隆重。对乡土的情怀、对家的眷恋、对亲友的思念,每一个中国人心底里最深沉、最真挚的情感,与春天的期盼交织,凝结成了春节的深刻内涵,也形成了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情感纽带。即使远隔重洋、人在他乡,尽管忙忙碌碌、难有闲暇,时间与空间的阻碍在辞旧迎新之时瞬间消弭,情感也在此刻喷薄而出。
在大陆,春节拜年必不可少;在台湾,也有拜年习俗,被称为“行春”“走春”。不同的称呼,一样的心意,今年春节期间,两岸同胞自发掀起了一股穿越海峡的网络拜年热潮——87岁的台湾老兵高秉涵通过视频对定居厦门的弟弟高秉涛表达想念之情,期待兄弟一道回乡寻祖;10名北川少年,向汶川地震后资助他们的台湾人士高金素梅送上祝福,亲切地喊她“高妈妈”;一生致力于中国诗词研究教育的叶嘉莹先生,通过视频,向海峡两岸和海外的所有朋友致以新春祝福……不须凭舟楫,春风自有脚。虽有海峡相隔,心愿与祝福却早已与春风一道,飞越海峡,飞入千家万户,飞到每个牵挂的人身边。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在海峡两岸脍炙人口。春节期间,余光中的挚友方明深情朗诵了这首《乡愁》,传递对大陆朋友的思念。在海峡两岸同胞火热拜年的背景下,重温这首隽永的小诗,人们能够更深切地体味到,乡愁是多么深邃绵长,而那湾海峡,是真的很浅很浅!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家书也好、微博也好、视频也好,海峡两岸的云端拜年传承着中国式浪漫。目前,在微博上,这一活动浏览量已超过1亿人次,它不仅引发了两岸同胞的情感共振,还激发了文化共鸣。
“昆曲六百年薪火相传,您当时和我讲的历史使命感,我一定会朝着这条路、朝着这个方向去走。”1月26日,昆曲演员俞玖林通过视频向台湾作家白先勇拜年。二人因排演青春版《牡丹亭》结缘,至今已有18年。白先勇也通过视频回拜,表示“希望把昆曲艺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像你们老师那样传承下去”。
中华文化广博精深,两岸共同传承的,又何止是一部《牡丹亭》。在2月4日晚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物候次第出现,中国传统美学和自然哲学惊艳了世界。在现场担任志愿者的台湾青年苏雍竣也为这样的中华文化之美而倾倒:“与全场观众共同倒数24下,真的好感动!”从共同排演《牡丹亭》到《富春山居图》“山水合璧”;从春节年俗到古典诗词,从十二生肖到二十四节气……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共同受到中华文化的哺育滋养,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知来处方有归处。中国悠久的历史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来处,将中华文化传承发扬下去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方向,这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就像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序》里说的那样——“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义勇奉公,以发扬种性”,两岸同胞应并肩携手,密切交流合作,一同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月是今夜圆,两岸共良宵。思念不会因距离减少,血脉不会因时间变淡。让我们在这个团圆之夜,祝福远方的亲人平安喜乐,许下春暖花开的期待。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15日 02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