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记录与真实传播——抗疫纪录片里的中国
作者:李宁(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研究员)
面对这两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纪录片创作者与医护工作人员一样,同时间赛跑,与病毒战斗,从不同的创作角度呈现了疫情中的人物故事与感动瞬间,建构了这一特殊时空下社会的共同记忆。
疫情初期,由网友自发拍摄的大量视频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视频网站上传播。这类碎片化的短视频,往往很容易淹没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之中,让珍贵的影像素材无法发挥价值。观察到这一点的专业化制作机构,及时介入其中,有效地聚合了零散信息,生产出可以更广泛传播的纪实作品,让民众迅速获取信息、了解真相。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播出的《武汉:我的战“疫”日记》,通过前期调研、专业指导、后期加工,汇聚民间影像并进行反复打磨,以普通人的视角展现疫情期间的社会图景。短片首播的同时,又通过央视的内容分发渠道进行多平台、多媒介转发,从而实现内容传播的破圈。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创作的公益纪录片《手机里的武汉新年》,将无数用手机拍摄的短视频素材进行拼接和重构,串联起疫情期间的武汉新年图景。通过创作团队的精巧构思与剪辑,那些散落的珍贵瞬间,缝合起了这一特殊时期纪录影像的全新文本价值,深入人心。而《一日冬春》则开启了全民共创的概念,以2020年2月9日零时到24时为时间节点,精心筛选并以此构成一篇中国人的影像日记,记录下疫情中真实质朴的中国人群像。
经过时间的沉淀,疫情主题的纪录长片,则编织了一幅全面、生动、深刻的抗疫画卷。《同心战“疫”》《中国医生》抗疫版、《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第一线》《2020春天纪事》等优秀纪录片从不同角度记录了这一伟大的抗疫历程。《金银潭实拍80天》由湖北广播电视台等机构出品,摄制组深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ICU,开始长达80天、连续不断的医患双线影像记录。创作者进入疫情肆虐的风暴眼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以生命记录生命,通过一个个感人的中国抗疫故事,弘扬英雄主义、家国情怀和理想主义等主流价值,不仅为历史留下宝贵的记忆,也深刻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建构起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中国国家形象。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六集大型政论片《雄关》,不仅展现抗疫图景,更带来深入思辨。这部纪录片为观众还原了疫情中的河南战场,让我们看到了坚不可摧的河南“雄关”。这道雄关,由党和政府的高效铸就,由人民群众的奉献铸就。影片的宏观叙事与微观观察紧密结合,使它既有思想高度,又有人文关怀,做到了抗疫史诗有高度、中原儿女有温度。由新华社出品的《英雄之城》,则采取的是第一视角的叙述方式,记录了武汉战疫两个月的重要历史时刻,讲述了武汉战疫中“关键之举”背后的故事,展现出城市里人们付出的巨大代价、牺牲忍耐与守望相助。
疫情防控在中国的成功经验,成为国际社会上透视中国的窗口,也考验着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由CGTN出品的纪录片《武汉战疫纪》于2020年2月28日播出,第一时间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抗疫成果。在视频平台上,影片观看数已突破2000万。真实,自有张力。真情,也自然能引发人们的共情。这部纪录片就像是一扇面向海外的窗口,越来越多外国网友看到了真实的武汉、真实的疫情。由五洲传播中心与美国探索频道、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纪录片《新冠肺炎:与魔鬼的战斗》,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以全景式的记录呈现中国的抗疫故事,向世界传播真实的中国声音。纪录片以武汉封城的时间点作为坐标原点,向前和向后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疫情从始至终的过程整体性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个互联网媒介已经打通一切的年代,以人为本的故事和以情动人的叙事,是可以进入遥远角落里陌生人的内心的。这一点,在国际网友的评论里,已经得到了印证。
疫情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者深入疫情一线,以生命记录生命,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向国际社会展现了大国形象与中国智慧。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路口,疫情题材纪录片如同一扇窗,传播着真实的信息与积极的国家形象。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14日 16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