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视角看北京变迁 “双奥之城·看典”小故事折射大时代
中新网北京2月13日电 (记者杜燕)与北京京剧院的当红艺术家学习京剧艺术,听“乘风破浪的治水人”讲述“河长”的日常生活,与冬奥火炬设计者一起观摩冬奥火炬,听建筑师们讲述北京众多城市地标的幕后故事……从2月1日开始,2022北京新闻中心“双奥之城·看典”互动展示活动以每天一场的频次,邀请各行各业的嘉宾走进直播间,结合自己工作、生活、学习在北京的切身经历,讲述个人视角下的北京故事,呈现“双奥之城”的时代变迁与独特魅力。
“双奥之城·看典”互动展示活动是2022北京新闻中心九大展览展示项目之一。“双奥之城·看典”结合时代主题和社会关切,采取“一天一主题、一图一故事”的网络直播微访谈形式,让普通百姓作为自己生活的“新闻发言人”,讲述在其视角下观察到、感受到的北京故事。
记者了解到,这种创新的信息发布方式不仅为2022北京新闻中心的中外媒体记者了提供内容详实、资料丰富、形象生动且富有生活气息的城市信息,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北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成果和发展成就,凸显着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独特魅力,一个古老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首都北京,徐徐呈现在世界面前。
2月1日,是壬寅年新春佳节大年初一。“过年看戏”是老百姓迎接农历新年的“老规矩”,这天2022北京新闻中心“双奥之城·看典”首场互动展示活动,主题正是“过大年看大戏”。
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直播活动中,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老生名家杜镇杰、梅派青衣名家张慧芳、京胡名家艾兵,为观众讲述了京剧艺术与春节文化的关系、京剧”走出去“的故事以及国粹传承、京剧创新的实践。在这场活动的互动环节,杜镇杰、张慧芳不仅现场表演了京剧选段,还开启了一场身段表演的现场教学,引得在线网友纷纷点赞,也让不少2022北京新闻中心的媒体记者和志愿者驻足欣赏。
2月4日是北京冬奥会的开幕日。从希腊到北京,奥林匹克火种跨越的不仅是千山万水,更是从夏奥到冬奥的悉心等待。这天的“双奥之城·看典”活动,以“圣火飞扬”为主题,邀请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火炬火种灯的设计者,奥运特许商品相关运营负责人以及奥运藏品收藏者分享各自与奥运的缘分。
直播中,2022北京冬奥会火种灯、火炬的设计者李剑叶为观众解释了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的设计理念,可以“握手”设计细节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的象征寓意。
地铁是城市发展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体现。2月7日,“双奥之城·看典”活动以“从北京的地下路过”为主题,邀请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总经理助理、运营数据部部长孙琦,轨道公司勘察设计总部主任工程师李亚铁和创下了手动驾驶安全行车104万公里无事故的世界纪录的地铁司机廖明,与网友畅聊北京地铁的大发展和北京地铁与奥运情缘。
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将北京城清晰地“规制”起来。2月8日,“双奥之城·看典”活动以“行走在中轴线上”为主题,邀请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教授吕舟,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主任关战修,天坛公园神乐署雅乐中心副主任霍燚和讲解员王志杰等来到直播间,围绕这条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神奇、古老、壮美的中轴线,带领观众重新认识北京从古老到现代的发展脉络。
“北京中轴线上已经有了故宫、天坛和大运河三处世界遗产,那么为什么还要去推动中轴线去申遗?”面对网友如此疑问,单霁翔解释,北京中轴线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社会阶层文化和生活的载体,它是中国传统都城规划观念的不断延续,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城市,所以北京中轴线是一处“活态遗产”。吕舟表示,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国土空间秩序的缩影,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北京中轴线申遗是要向世界讲一个古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故事,通过申报世界遗产来促进北京老城保护,提升整体城市管理水平,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希望大家参与进来。
用百姓视角看北京,美好故事仍在继续。截至2月13日,2022北京新闻中心“双奥之城·看典”已累计邀请了来自北京各行各业的50位嘉宾做客直播间,约30个平台同步直播,总访问量超过5000万次。至2月20日,2022北京新闻中心将共计举办20场“双奥之城·看典”互动展示活动,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借小故事折射大时代,生动描绘北京发展的繁荣景象,向世界展示“双奥之城”的迷人风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