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心2》:弄堂烟火里的革命传奇
作者:韦 武
长期以来,革命传奇题材是我国剧集市场颇受观众喜爱的一个类型。一些集民族精神与传奇叙事于一体的作品,立足民间立场,从个体命运和时代背景的映衬中勾勒革命者的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近日播出的电视剧《勇敢的心2》,延续前作的题材和风格,把叙述时空定位在抗战时期的上海外滩租界,讲述了一个平凡“小人物”佟家儒从开始对战事的漠不关心到运用胆识和智慧对抗侵略者的故事。
相较于以真实人物和事件为素材的剧作,革命传奇剧往往将视线透过厚重的历史底色,描摹战争期间普通人的心路历程与生活图景。在《勇敢的心2》中,主人公佟家儒作为中学国文教员,本是一位有拳拳爱国之心但不愿惹是生非的普通人,在目睹亲人与学生惨遭日寇毒手之后,逐渐成长为殚谋戮力、不畏牺牲地对抗敌人的勇士。剧作以佟家儒这一人物为中心,展现了平民无辜遭屠、日军严酷刑讯以及惨烈的正面战场等场景,佟家儒的义举也获得了邻居的帮助、同事的维护和学生的支援,生发于市井中的人情暖意,让观众看到了各阶层爱国民众以自己的方式彰显的民族情怀。
该剧在风格化的故事讲述和立体化的人物塑造方面实现了互融互彰的艺术效果。一方面,它贴合了当下愈趋年轻化的审美口味,有效地在故事场域中提升了革命精神的传播力与感染力。如欧阳公瑾、沈童等人组建的“铁血英雄团”,焕发出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力量,青年学子的热血元素提振了作品的“精气神”。另一方面,通过刻画人物性格和表演上的“反差张力”建构戏剧情境。如日常处于醉酒状态中的陈老师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刺杀日本特使,不仅让这一角色更有立体感,也是真实历史中爱国师生“前仆后继赴国难”的生动写照。兼具共产党员和医生身份的董淑梅流露出“外冷心热”的性格标识,在执行任务和面临行刑的场景中,均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和无畏的气概,彰显巾帼本色。
《勇敢的心2》描画了侵略者推行奴化教育背景下爱国师生不屈不挠的斗争,彰显民族自信的坚定力量。基于师生的不同视角,透视精神理想的代际相传,如佟家儒在国文课堂教导学生们朗读的《少年中国说》《狱中上母书》等,不仅让爱国信念的传输掷地有声,也让“讲台”成为了另一种“战场”的代言。尤其是他怒斥市府督学唐为人的桥段,运用文天祥、陆秀夫、李定国等人的事例,揭示了中华文明传承至今源于一代代仁人志士撑起的脊梁,从而有力地驳斥了唐为人的汉奸论调。“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等引经据典、贴合文人气质的台词语言,也更为显扬民族气节贯穿历史的崇高感。此外,该剧还巧妙利用中国化的传奇元素,实现了伦理道德秩序与叙事情节的有机互渗,如欧阳公瑾的刺杀巧妙结合京剧《群英会》的演绎,在现实与剧目的互文中抒发别出机杼的隐喻意味和叙事机能。佟家儒与算命先生尤半仙凭借古籍记载的机关技巧与算命话术,精心设局击毙日军刽子手小野中尉等。
剧中的上海城在民俗文化与年代质感的叠映下显现出地域特色,方言的使用、弄堂街景的呈现以及富有民国“摩登”感的歌厅、旗袍等元素赋予了作品浓厚的烟火气息,重现了城市的感官体验,由此形成审美表达层面“革命史诗”与“民间传奇”的交融互映。多元的城市空间赋予了角色不同的功能意义,引出剧中各个阶层、群体面对日军的不同态度,魏中丞中学、欧阳公馆和弄堂等空间呈现的人物形象差别迥异,此间的情感纠葛与戏剧冲突也表现得更为真实、极致,在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对比下,昭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总体而言,《勇敢的心2》在营造年代质感、刻画英雄群像等方面均有可圈可点之处。相较于前作《勇敢的心》,该剧虽植根不同的地域空间,却续写了同样百折不挠、可歌可泣的抗战精神。剧作虽然在人设的饱满度、表演的精准度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但为革命传奇剧的创作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韦武)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