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深入理解第三次分配推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

发布时间:2022-01-20 14:26:00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作者:马文武(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随着脱贫攻坚战宣告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任务历史性完成,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党中央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从分配制度层面把完善第三次分配制度、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作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途径之一,使“第三次分配”备受关注,成为理论界热点。

  第三次分配是基于自愿原则下社会机制作用的资源分配方式,它区别于第一次分配基于市场机制作用和第二次分配基于行政机制作用,强调的是在道德力量、精神力量、文化习俗、价值追求等因素作用下,社会主体自发地将自己的收入、财富等资源无偿地转移给他方,从而促进资源在社会上流动,是对市场机制分配和政府机制分配不足的补充。我国经济经历长期高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为第三次分配提供了坚实基础,但当前我国第三次分配相对规模小,发挥作用不够强,还存在较大提高空间。因此,发挥第三次分配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具有广阔空间。

  第三次分配对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

  理解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要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去深入理解第三次分配助推共同富裕的作用传导机制。根据二者的内在逻辑,可以将第三次分配对共同富裕的传导作用概括为三大机制。

  生产力作用机制。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社会财富比较丰裕基础之上的,没有生产力发展作为支撑是难以实现的。从生产力发展所需资源的分配途径来看,第一次分配是通过市场渠道,基于等价交换原则;第二次分配是通过财税渠道,基于公平正义原则;第三次分配是通过社会渠道,基于自愿无偿原则。在第一、第二次分配之后,整个社会资源明显还存在进一步分配的空间,通过社会渠道将这些资源再度进行分配后,经济会获得更多的发展动力或潜力,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因此,第三次分配恰好填补了前两次分配留下的空白,开辟了社会资源分配的新渠道,使得整个社会资源在前两次分配基础之上,再一次优化配置,从而发挥资源最大效用。比如,第三次分配中,我国社会公益捐助资金有一部分流向了教育领域,特别是落后地区乡村教育,这有利于落后地区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一些企业家回馈社会,将个人财富无偿捐赠专项用于科技领域创新转化,有助于科技攻关和前沿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带来科技创新的动力等等。所以,第三次分配具有明显通过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来释放增长新动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从而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收入分配调节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这为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构建什么样的收入分配结构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构建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在第一次分配中,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了作用,生产效率得到了充分保障,但也造成了收入差距问题;在第二次分配中,政府通过税收把钱收上来,再通过社会福利、公共服务、养老、地区转移支付等途径,进行基于结果更加公平原则的再一次分配,对整个收入差距的调节起到了很大作用,极大增进了社会公平。但如果第一次分配中收入差距较大,第二次分配中不管基于怎样的税收法则和转移支付法则,都难以改变社会收入差距问题,社会上必然会出现能够参与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在第三次分配的参与下,拥有较高收入或较多财富的人,自愿将自己的一部分收入和财富无偿、单向地转移给低收入个人、群体或地区,可以起到直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这是对前两次分配结果的一种社会机制作用的矫正。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比较明显,基尼系数维持在0.46左右,高于国际公认的收入分配差距警戒线;目前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大概4亿人,相比总人口14亿人,不到30%。要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就要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同时防止两极分化,这是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的要求。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使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以及第二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外,还需要发挥第三次分配对收入分配的直接调节效应,形成一、二、三次分配协同调节收入分配格局的良好局面。

  精神文明提升机制。共同富裕不能只是物质上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多维的,获得感、幸福感的追求也是多维的,共同富裕的落脚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三次分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条件下,为满足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而进行的社会资源分配,它所产生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纾困扶弱范畴,具有更为广泛的正外部扩散效应。第三次分配通过公益慈善、志愿服务,在全民中传播公益意识,让更多人参与公益活动,推动全国公益事业发展,这就是一种最具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形象,有助于形成自愿共享、人心向善、互助友爱的社会氛围,有助于在全社会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提升全社会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显然,第三次分配已经超越经济价值,与里仁良知、道德情操相关,与人文价值的实现和心灵精神的需要相关,这种对全社会精神文明提升的作用,正是其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独特价值。

  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推动第三次分配的健康发展

  上述三个机制,从内在逻辑关系上揭示了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关键是要通过一系列综合性的政策措施,提高第三次分配的活跃度与规模性,不断促进第三次分配的健康发展。从总体思路看,顶层设计应该从如下方面去构建。

  营造第三次分配的良好社会环境。环境是产生第三次分配的土壤,第三次分配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是发挥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作用的前提。当前需要从完善第三次分配理论、弘扬慈善文化、传播公益意识、塑造现代财富伦理观等方面去营造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有利于第三次分配发展的社会氛围。要加强对第三次分配内涵的理论性研究,加强对第三次分配的财富产权理论、投资理论等研究,从理论上廓清实践中相关的问题,创造良好理论氛围,形成正向的社会引导。要弘扬中华民族互助友爱、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民的大众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公益意识,打破对财富的继承崇拜观念,塑造科学的财富伦理观。

  加强第三次分配的制度建设。制度是第三次分配充分发展的保障,体现在既需要完善的制度去规范发展,又需要有效的制度去激励发展。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促进慈善事业、民间捐赠、志愿服务、资源共享、以购代捐等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组织自律制度等,规范第三次分配健康发展;要通过建立财税激励制度、社会名誉承认制度等,形成第三次分配的激励机制、承诺机制、信念机制,激励第三次分配健康发展。通过这些,构建起促进第三分配积极发展的制度体系,形成促进第三次分配发展的长效机制。

  培育拓展第三次分配主体。第三次分配主体回答的是“分配物(包括服务)从哪里来”的问题。当前我国第三次分配主体中以企业为主,个人和社会组织占比较少,制约了第三次分配规模和结构的发展。发挥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需要打破第三次分配仅仅是富人和企业的责任的传统意识,通过前面所说的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向大众普及宣传第三次分配的科学内涵,树立人人都是第三次分配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成富人、中产、低收入群体和企业、组织、团体等社会不同主体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其中的良好社会局面,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第三次分配的常态化机制。

  丰富第三次分配的内容。第三次分配的内容回答的是“分配什么”“分到哪儿去”的问题。从分配对象看,要将第三次分配从传统的收入、财富领域向更多具有市场价值的要素领域延伸,比如专利、产权、技术、服务等对象领域,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这个社会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从分配去向看,要将第三次分配从纾困扶弱的收入分配领域,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诸多领域延伸,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助力。通过分配对象和分配领域的拓展,才能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在促进创新、增强财富创造能力、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作用。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