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文化符号创新,多些“可可托海”

发布时间:2022-01-17 17:14:00来源: 光明网

  文化符号创新,多些“可可托海”(新语·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

  当今中国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民族文化符号也需要不断创新。但创新绝不是从传统符号到现代符号的简单更替,而应更加丰富充实

  “心上人,我在可可托海等你……”2021年,动听的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让可可托海成为年轻人向往的旅游地。

  前不久,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学生用舞剧重新讲述了“可可托海”的故事:这里不只有牧羊人凄美的传说,更承载着一段关乎民族精神和国家命运的共和国往事。舞剧《可可托海》讲的是发生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一段真实历史:上世纪50年代,为发展新中国核工业,“可可托海”的地名被编号“111”取代。一群优秀的地质专业学生汇聚至“111”,从此隐姓埋名,为国家的事业奉献了一生。

  剧中,独轮车的反复出现,展现了当时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当地恶劣的交通条件,也隐喻着独立自主的奋斗精神;远山、星空、白云、蓝天等舞台布景体现了可可托海各族人民内心的纯洁、无畏和赤诚;红色绸带贯穿全剧,是每个可可托海地区人民爱国情怀的象征……这些形象是一个个文化符号,在传播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形象在符号传播中彰显,民族精神在符号共享中凝聚。可可托海是中国的一个地域符号,也是蕴含着中国精神的民族文化符号。舞剧《可可托海》用民族舞蹈语言进行艺术化叙事,将地域文化进行符号化升华。

  当今中国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民族文化符号也需要不断创新。但创新绝不是从传统符号到现代符号的简单更替,而应更加丰富充实。这就需要寻找和树立一批体现中国精神、展现时代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形象符号,用这些饱含时代精神的民族文化符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舞剧《可可托海》做出了一次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期待今后有更多的“可可托海”,推动民族文化符号的时代创新。

  (作者:臧宁,为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