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野下的高等教育
【思想汇】
作者:李立国(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基础是富裕,关键是共享,重点是缩小差距。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共同富裕的基础在于富裕
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人均GDP自2019年起突破1万美元,站在了迈向中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上。依据世界银行2020年国别收入分类标准,将各国和地区分为高收入国家(人均GDP高于12535美元)、中等偏上收入国家(4046~12535美元)、中等偏下收入国家(1036~4045美元)和低收入国家(不到1036美元)。我国目前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预计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2万美元以上,稳步进入到高收入国家行列。
在从中高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国际经验看,很多国家没能从中高收入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学术界在过去几十年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究竟是什么原因促进了一些国家长期经济增长,而大部分国家却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结论虽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了教育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在中高收入阶段,世界各国各地区普遍普及了义务教育和基本普及了基础阶段教育,各国各地区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聚焦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并以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促进长期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不能和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但无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反而发生副作用。研究也发现,在低收入阶段到中等收入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基础教育发挥重要作用,而从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发展阶段,教育质量相比于教育数量、高等教育相比于基础教育、高级技能水平相比于基础技能水平,对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我国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在2035年实现人均GDP比现在翻一番的目标,就需要在普及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情况下,重视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质量的提高,发展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为实现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
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共享,重点是缩小差距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在教育方面,实现共享就是要建立高水平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教育公益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为构建新时代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指明了方向。在迈向高收入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建立高水平的教育基本服务体系尤为重要,其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且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需求。
高等教育本身虽然不属于教育基本服务体系的重点,但是却在引领和带动建设高水平的教育基本服务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由此,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社会责任与国家使命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使公益性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发展与追求的目标,成为高等教育公平的新底线。从全球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蜕变和世界格局的变迁,新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失败与没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与产业化、市场化逐步退潮,人们开始重新讨论高等教育的价值,反思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与发展逻辑,核心是反对基于新自由主义理念制定的相关高等教育政策,也促使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国家性得到进一步增强。特别是普遍认识到高等教育机构尤其是一流大学必须重视公益性,强化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强化高等教育的公共服务与公共利益,强化高等教育机构作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强化高等教育机构对于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的价值使命。在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秉承公益性原则和公平理念的高等教育发展成为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维度。
共同富裕的重点是缩小差距,包括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不同社会群体的差距,突出表现为缩小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比重则是缩小收入差距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要使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则进一步提出要让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今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特别提出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与比重,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随着我国由低端产业链向中高端产业链转移发展,劳动中的知识含量、技术含量、技能含量增加,职业结构、岗位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需要更多接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这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系统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支撑。从国际经验看,接受系统高等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志。“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8年,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53.5%,比2015年的42.5%提高了11个百分点。新增劳动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一半,这对于源源不断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流动和社会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41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有超过一半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这对于未来培养和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意义重大。
促进共同富裕对高等教育提出什么要求
促进共同富裕要求建立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新征程上,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通过评价机制、资源配置方式与治理改革将适应原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人才培养体系转化为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以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发展、职业要求为依据,强调市场与社会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强调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以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多元化。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让高等教育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优化高等教育内外部体系与结构,让高等教育成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高速路。建立全面多样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让高等教育成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立交桥。
促进共同富裕需要高等教育坚持公益性,把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作为立足点。高等教育有别于义务教育,具有更强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效益,但世界各国无论教育体制如何,均认同高等教育是具有公共性质的事业,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以直接投资或者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形式给予支持。同时,由于知识和创新型人才在知识经济社会是典型的公共产品,使得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体现为公益性。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不仅仅体现在提升个人人力资本的教育收益上,更是在注重扩大受教育的群体上,通过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扩大受教育规模来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等差异,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向大多数人提供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我国目前仍处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初期阶段,许多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仍然存在入学机会的劣势。为了满足公益性目标,就要形成高质量、多样化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立了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专项招生计划,立足于师范、医学专业等紧缺型人才的定向培养政策,以及发展面向就业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教育等。在这些政策中,既有像倾斜性招生这类以困难学生为直接受益群体的干预措施,即以招收农村学生、(原)贫困地区学生,提高他们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促使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解决了他们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问题;而从招生和培养结果上来看,又有公费师范生政策、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政策以公(免)费、高补贴、定向就业等优惠措施吸引了大量低收入家庭学生的选择,在保障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又为贫困和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培养专门人才。高等教育应坚持公益性原则,把公平放在重要位置,促进和实现以高等教育公平促进社会流动和社会公平。
促进共同富裕要求促进高等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在新发展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着力创造激励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中西部与东部差距较大。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是我国新时代区域发展的重要方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体现,意在通过提升中西部的高等教育水平提高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东中西部的高等教育不平衡和中西部内部的高等教育不均衡来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促进高等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既做好锦上添花、培育增长极的事情,更要做好雪中送炭、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的事情。健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高等教育协作和招生、院校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区域高等教育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高校招生指标倾斜、教师挂职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健全区域教育扶持机制,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形成区域教育发展的自我发展机制。振兴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由紧盯高教自身发展的小逻辑转到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发展的大逻辑上来。高等教育需转变发展思路,把过去眼睛向东向上看变为眼睛向西向下看。高等学校要遵循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规律,主动进入到区域经济产业链中,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征完善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和机构类型,以区域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优势学科集群,将自身体系及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契合,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04日 15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